專家解讀雲南北漂野象羣 人類干預防止人象衝突

雲南境內15頭北遷亞洲野象羣「斷鼻家族」,沿玉溪紅塔區春和街道老光箐村北側前進。(新華社

大陸央視3日新聞報導,雲南境內15頭北遷亞洲野象羣「斷鼻家族」,沿玉溪市紅塔區春和街道老光箐村北側前進,已於2日晚間21時55分進入昆明晉寧雙河鄉。專家認爲,不斷北遷有另一種可能是象羣首領迷路錯路,有機會回頭向南折返棲息地,當前最擔心的還是長期以來當地人象衝突問題

報導稱,從西雙版納省會昆明,一羣野生亞洲象一路向北遷徙,不改方向,不斷加速進入昆明,工作人員沿途做了設置路障、投餵食物等一系列工作,就是爲了讓這些象羣遠離人羣,遠離一些人比較密集居住地,同時提早疏散沿途村莊人羣,就是爲了避免人象相互傷害。玉溪、昆明兩地已出動62輛應急車輛、12架無人機、10噸食物應急,並且密切監測這些大象途徑活動範圍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教授級的高級工程師 嚴詢受訪表示,這羣大象活動將近一年時間,大部分在原有棲息地,比如說版納和普洱市範圍內。進入5月分突然長距離向北,這就很不正常。也有很多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更傾向是由於象的首領不瞭解它們北上的路線和一路上所要遇到的困難,所以是屬於迷路帶領家族羣在北上,所以這是很危險、很艱難的北上路線。

羣會調回頭嗎?嚴詢指出,從象羣結構來看,15頭象有6頭母象、3頭公象、6頭幼象,其中3頭年齡很小。感覺沒有做好準備,就匆忙帶領家族北上,所以,這個象羣首領實際上是出了問題。牠們原來生活的版納和普洱,海拔大概600米,昆明接近晉寧在1300米到1500米,到昆明市中心已是1800米,而且屬於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和大象原來生存的南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是截然不同的地理氣候海拔高度

嚴詢判斷,牠們行進到一定時候,它會向南,會調轉方向。往北走兩個因素一個是海拔,一個是植被和食物,因爲這幾天牠們大部分時間還是走在林子裡,但林裡植物會不會是牠們原來熟悉的食物不好說,現在更多的人類給牠們投喂的苞米等糧食作物。

嚴詢認爲,這次北遷,相關部門做了人工餵食等人工干預,主要是防止人象衝突。從前線瞭解到,工作組和專家團隊研究了幾次方案,最擔心的就是人象衝突。多年來人象衝突在雲南已經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大象經常是把老百姓莊稼損害了,甚至損害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所以最擔心的還是人象衝突問題。

嚴詢指出,這麼多年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取得很大成就,象的種羣數量在快速增加,所以必然就引起象要向外擴散(的現象)。中國大象分佈是整個亞洲象的最北邊,所以一般它往南去比較容易,向北擴散就相對比較難,特別是海拔和氣候的原因。

嚴詢希望,當地政府能夠給牠們提供更多棲息環境和食物來源,因爲保護區這些年適應大象採食區域越來越小。希望給大象營造更多「食堂」、或是棲息的草場,讓牠們能獲得更多野外食物而不是人工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