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融券“T+1”衝擊量化基金 強監管下應對策略如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龐華瑋 廣州報道

3月18日,轉融券從“T+0”正式變成“T+1”。

今年以來,對量化基金的監管越來越嚴格,現在量化機構受到轉融券“T+1”影響有多大?它們如何應對?量化產品還能拿着嗎?

業內人士表示,量化基金的贖回潮集中在3月份前,涉及策略主要是量化選股(微盤)、DMA、中性、指增等,佔比最大的是量化選股和DMA。

不過,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近期無論公募量化還是私募量化,大量產品業績已逐步收復春節前失地。尤其是客戶贖回壓力已大幅減輕。

應對轉融券“T+1”

3月18日,轉融券“T+1”正式落地。

3月20日,一位私募量化基金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新增轉融券基本已停,沒有其他方式做融券‘T+0’。”

也有業內人士感嘆,如果要做“T+0”策略,以後只能自建底倉進行“T+0”交易。

記者採訪的多位量化基金人士表示,轉融券從“T+0”變成“T+1”之後,市場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轉融券從‘T+0’變成‘T+1’,也即是今天融的券至少要第二天才可以賣出,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做空的力量,減小了市場的波動。”格上基金研究員遇馨表示。

這意味着,轉融券從“T+0”變成“T+1”後,提高了通過轉融券大筆做空或者高位減持的難度。

記者採訪的公募和私募量化人士大多認爲,整體來看,轉融券“T+1”實施,對量化基金的影響並不大。

一位公募量化負責人表示,轉融券“T+1”對公募量化基本沒有影響,因爲一直以來公募量化就不能做高頻交易,所以目前各家公司基本都沒有對策略做調整。

上述人士表示,轉融券“T+1”實施,主要影響的是私募量化高頻交易,交易頻次將會下降。但由於2月6日以來,公募基金已基本停止新增轉融券供給,因此私募量化此前已調整相關策略,所以轉融券“T+1”政策落地影響較爲有限。

業內人士表示,在量化投資中,常見涉及對衝的產品包括中性策略、多空策略等產品,它們使用的對衝工具主要包括股指期貨、寬基ETF、成份股等。而量化策略使用融券的規模並不大,個股轉融券只佔其中很小一部分。

“轉融券‘T+1’政策對我們影響不大,因爲我們基本上還是以股指對衝爲主,對於融券我們一直都在關注,但是比較謹慎,因爲券源不穩定,而且需要對相關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瞭解透徹,難度相對較大。”3月20日,一家百億量化私募人士告訴記者。

不過,遇馨指出,轉融券“T+1”實施後,對融券“T+0”策略,還有融券多空策略可能有一些影響,原因是“T+1”的付息成本會增加,交易機會也會有所減少。

“對部分做‘T+0’交易的量化機構來說,調整至‘T+1’後,收益將大幅下降,儘管選股的收益或者對衝後的絕對收益均不受影響,但是交易的收益肯定會受影響。”一位量化基金人士表示。

業內人士認爲,當轉融券從“T+0”變成“T+1”之後,量化管理人的對衝工具少了融券賣出這一項,以後量化對衝工具可能更多鎖定股指期貨、寬基ETF等工具。

此外,轉融券從“T+0”變成“T+1”對個人投資者來說更加公平。一位量化人士表示,因爲此前個人客戶端做不了“T+0”策略,而機構通過融券實際上做了“T+0”策略,對個人投資人和機構投資人存在不公平性,而轉融券“T+1”落地後,個人投資人和機構投資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另外,券商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轉融券業務調整的影響。由於量化管理人“T+0”這部分的交易量減少,券商相應地喪失一部分業績,這尤其是對券源多的券商衝擊較大。

“目前直接的影響一個是融券“T+0”策略,徹底沒了。另一個是量化多空策略,預計在3~6個月後會面臨無法繼續原策略運作的問題,在10月下旬將是決定去留的分水嶺。不過多空策略規模遠比中性小很多,更不能與量化指增相提並論。到期如果沒法繼續的話,無非退回到市場中性策略。”玄甲金融CEO林佳義表示。

轉融券“T+1”落地後,部分量化基金將不得不對相關業務進行調整,林佳義表示,長期來看,轉融券“T+1”對於能做出alpha收益的管理人基本沒有影響。

至於管理人如何處置存量的轉融券策略產品?林佳義介紹的兩條路徑是:一是到時間點就停止,這裡的博弈不僅涉及基金管理人、券商的兩融業務,還有監管方,會比較複雜;二是給出一個比較緩和的方案,在業務與穩定之間形成一個新的均衡,但目前尚未見統一口徑。

量化基金收益回暖

不少投資人對春節前量化產品的負超額仍心有餘悸,今年以來,對量化基金監管越來越嚴格,那麼,量化產品要不要贖回,還能賺錢嗎?

林佳義告訴記者,“量化基金的贖回潮集中在3月份前,涉及策略主要是量化選股(微盤)、DMA、中性、指增等,其實各類策略都有贖回壓力,佔比大的還是量化選股跟DMA。而贖回客戶類型中,以代銷機構客戶居多,如銀行、券商等。”

不過,記者發現,近期量化基金似乎已走出了艱難時期,業績已開始修復。

據記者從公募和私募瞭解,部分春節前重挫的量化基金,目前已恢復正常,開始賺錢了。

一位公募量化基金人士表示,“量化產品已賺錢了,很多策略產品收益新高。”

一位百億量化私募人士向記者表示,近期該公司業績修復,業績快翻紅了,其中500、1000指數量化的超額已經回正。

“到上週,我們全市場選股策略產品年內收益是-3%左右,如無意外,本週我們的量化產品可能會回到微掙或者是微虧的狀態。現在客戶已沒有什麼壓力了。”3月20日,上述百億量化私募人士說。

另一傢俬募量化人士也表示,截至3月8日,該公司旗下市場中性代表產品已修復了年前的回撤,並再次創下淨值新高。

此外,今年選擇躺平硬扛春節前量化大震盪的部分投資人,其持有收益已轉正。

3月20日,一位投資人表示,他持有的量化產品持有收益近期已轉正,該產品在1月底那波震盪中,最大跌幅近20%,節後反彈至今已經全面收復失地,如今還小賺一把。

這並非個別現象。

今年春節之前,超九成公募量化基金年內負收益。Wind數據顯示,今年年初至2月7日,496只量化基金(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中,有460只基金年內負收益,佔比93%。

但春節後量化基金大幅反彈,最近一個多月(2月8日至3月19日),98%的公募量化基金都取得了正收益。

截至3月19日,今年正收益的公募量化基金達到257只,年內公募量化基金實現正收益的數量佔比超過一半。這意味着,有超一半的公募量化基金已收復了春節前的失地。

私募量化的情況也類似。

今年一月至二月初,私募量化產品出現普跌。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1月末,有業績展示的2506只量化多頭私募產品,近一月的平均虧損爲15.08%,近一月平均超額收益爲-3.06%,

但2月以來私募量化產品大幅反彈。2月量化策略證券私募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爲4.77%,虧損收窄,今年前兩個月的平均收益爲-4.00%。

目前私募量化的最新業績日期截至3月18日,Wind數據顯示,有業績公佈的131只私募量化基金(僅計算3月15-3月18日有業績更新的產品),年內已有53只取得正收益,佔比40%。

對此,遇馨表示,大量量化基金的超額收益節後修復,已經開始企穩。

其介紹,量化基金今年的操作主要分爲2種,一種是不去改變自己的策略,一種是之前風格或者行業偏離比較大的有收緊風格敞口或者行業偏離的動作。

“這次的超額回撤也讓很多人明白,正所謂盈虧同源,單純靠暴露某一風格或者行業的偏離做出來的超額收益,在極端市場環境下可能會虧回去,所以如何在嚴格的風控下仍能獲取穩定的超額收益纔是最考驗管理人的。”遇馨說。

林佳義也指出,“每家管理人應對春節前危機的處理策略不同,但年後來看,市場流動性危機已經過去,且凡是處理策略上沒有過度人工干預的管理人,淨值基本已經修復或者收益回正。年後監管層面對量化基金有了更多的良性引導和監管,各家管理人也有調整優化模型。這反而是一個篩選出來好的量化管理人的時機,就配置而言,建議投資人選擇風控嚴格,模型歷經過考驗的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