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病毒來勢洶洶 「衣服也噴防蚊液 增強保護效果」

傳播茲卡病毒的「埃及斑蚊」。(圖/取自維基百科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疫情蔓延全球國內日前發現首例境外移入感染個案疾管署已列爲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爲了防疫茲卡病毒,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展開緊急因應措施並提醒,茲卡病毒主要經由斑蚊叮咬傳染,目前無疫苗可預防,得病後僅能症狀治療,因此避免病媒蚊叮咬仍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北市聯醫傳染病防治部顏慕庸部長指出,茲卡病毒與大家熟知的登革熱病毒同屬黃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經由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有近8成的人感染後並無明顯症狀,2成多的患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但較輕微,以發燒合併皮膚疹、關節痛結膜炎等爲主,另外也可能有頭痛、後眼窩痛、噁心腹痛等。這些症狀通常在3–12天的潛伏期過後開始,症狀持續約2–7天,常會被忽略或被誤認爲登革熱。顏慕庸進一步表示,依去年中南美流行地區監測資料顯示,感染茲卡病毒的孕婦產下小頭畸形新生兒案例,雖無直接因果證據,但確有明顯增加現象。目前紅色警示區爲中南美洲加勒比海;注意區爲柬埔塞印尼菲律賓馬爾地夫馬來西亞泰國東南亞國家,建議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疫情區。顏慕庸指出,若病例發病期間已在國內,將針對其發病期間活動地點的接觸者;若發病前12天未曾出國,原則上以病例住家/活動地點爲中心,儘速對病例周圍半徑至少50公尺地區的民衆進行健康監視,如發現有疑似症狀者,均採血送驗,以確認感染源。在預防措施方面,戶外活動時可以使用經衛福部核可、含DEET的防蚊液,建議穿着長袖衣褲,並在衣服上噴灑防蚊液,增強保護效果;至流行地區活動,應選擇裝有紗窗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也要定期清除家戶內外生源;若確診爲茲卡病毒感染症,發病期間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避免被蚊子叮咬造成次波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