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所稅、營所稅造成內外資差異大? 懶人包一算秒懂!

▲爲何綜所稅及營所稅率差異大會造成內外資問題會計師算給你聽!(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記者賴亭羽臺北報導

行政院長林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綜所稅最高稅率是45%,營所稅率爲17%,龐大的稅差造成許多問題,未來一年稅改主軸將放在降綜所稅、以及增營所稅兩部分。對此安永(EY)會計師吳文賓用簡單的數字試算,示範爲何內外資差異龐大,會造成許多人包裝成假外資規避稅務

假設一間公司賺了100元,先交出17%的營所稅,會剩下83塊錢,但因現在可扣底稅額減半,以前繳17塊可以抵消,現在只能剩下8.5元。假設把剩下的83塊全部分配給一位股東,那個人所得會是83元加上可扣底稅額8.5元,會變成91.5元,91.5元再乘上45%後就是41.175元的稅,扣掉8.5塊錢的可扣底稅額,該名股東仍需補繳32.675元的綜所稅,再加上公司已繳出的17元,總共爲49.675元,趨近於50%。

針對外資部分,若用相同模式試算,公司賺到了100元,一樣先交17%營所稅,剩下的83塊全部由一位外資股東持有。但不同的地方是,外資適用的扣繳稅率與本國投資者不同,扣繳稅率爲20%,也就是16.6元,83元扣掉16.6元,等於外資可拿到66.4元,所以實質稅率爲33.6%,和前述的49.675%差了16%左右。

由以上試算可得知,爲什麼對投資者而言,包裝成假外資的誘因相對較大:畢竟當金額大時,最後的可運用金額會多很多。吳文賓認爲,若能夠調整綜所稅及營所稅之間的差異,將能改善假外資等問題,對市場助益也會增加,只是在改善投資市場同時,政府應該也要有長遠規劃及配套,纔不會造成挖東牆補西牆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