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起涉教師舉報,僅7起屬實,學生掉橡皮也被投訴,誰的責任?
家長和老師,一個負責校外,一個負責校內,攜手共同教育學生,這是教育的理想境界。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本應是一條戰壕的戰友,卻大有成爲對立面的趨勢。從來只有家長投訴老師做得不夠的,鮮少老師投訴家長做得不到位的。沒有辦法,家長有很多投訴渠道,老師只有接招的份了。
10月22日,半月談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到老師陷入舉報困境的事。因爲舉報渠道很多,市民熱線、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舉報電話、政務服務平臺留言等,涉及到教師的舉報很多,舉報的理由各種各樣,甚至讓人看着就好笑。如,作業佈置得“太多”或“太少”、對學生“太溫柔”或“太嚴格”、回覆信息太晚、當着學生吃外賣、沒經驗帶不好班、甚至女教師的穿着等,還有教師因學生在班上丟了一塊橡皮被舉報。
據報道,西南某教育局在今年8個月收到了128條舉報教師的信息,經過調查,僅有7起舉報基本屬實,其餘均不屬實,甚至有不少惡意舉報。
爲什麼家長傾向於通過舉報解決問題,而不是和老師好好溝通?
一是部分家長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少數家長認爲,孩子送到學校,學業成績的好壞、孩子在學校表現甚至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等都是老師的責任。部分家長甚至認爲自己比老師更懂學科教學,甚至更懂教育。家長沒有把老師當成一條戰壕的戰友,而當成了服務員,服務不到位,當然要投訴了。
二是教育局的投訴處理機制的問題,致家長認爲投訴比溝通更管用。相關的投訴處理機制,要經歷調查覈實,教師自證清白,談話教育,寫回復等流程。明顯的有攝像頭記錄的,可以不用調查當事老師,更多的如“學生橡皮掉了”、“作業佈置過多或多少”需要老師自證清白;還有談話教育,不管老師有沒有被投訴的行爲,都要接受一番教育等,很是浪費教師寶貴的教育教學時間和情緒成本,脾氣再好的老師也被整得沒有脾氣了,於是老師爲了省事,就按照家長的要求來做,家長一看投訴很有效,於是更是濫用投訴來壓服老師滿足自己的要求,反正舉報不屬實,也沒有成本。
如何解決家長動輒投訴老師的現象?
一方面,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方式,培養家長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家校溝通方法。家長投訴,多數是源於教育焦慮,更多的是教育理念出了問題,如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學業成績,把孩子的學業當成第一位。如沒有認識到家長和老師各自在教育中擔負的職責,將自己的職責推到老師身上,如不懂如何和老師溝通等。培訓好了,就能減少絕大部分涉教師投訴。
二是提高投訴門檻,提高不實舉報成本,優化投訴處理流程。教育局要和相關部門協調,沒有涉事圖片,沒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描述的舉報件,上不了政務舉報平臺。單純的電話舉報,由有學校工作經驗的接線員來處理等,過濾掉明顯的不實舉報。投訴處理流程可以優化一下,去掉教師自證清白環節,確實有問題才進行談話環節,減少繁瑣的流程對教師精力和情緒的干擾。
三是培訓教師,讓教師明白,所有公職人員都會接收到投訴,這是正常現象,減少投訴對教師的心理衝擊。
總之,通過以上方法,就可以大幅度減少家長投訴對教師的干擾,尤其是教育局,要深刻認識到投訴過多和不實投訴對教育生態的破壞,主動作爲,學校同時要落實好家長培訓工作。
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