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女長期上腹悶痛、噁心 小心是這病菌所致

大里仁愛兒童腸胃科醫師曾文禹指出,悶悶的腹痛是兒童及青少年常見的症狀之一,在有恰當的適應症下,運用胃鏡能夠找出病因及對症下藥,讓孩子迴歸到健康的生活。(仁愛醫院提供/馮惠宜臺中傳真)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造成的胃部發炎,目前最準確的方式是透過胃鏡確認胃部與十二指腸的黏膜狀況,同時進行切片與快速尿素酶檢驗。(仁愛醫院提供/馮惠宜臺中傳真)

臺中一名13歲女學生長期上腹痛及噁心,媽媽帶她到醫院就醫,經超音波檢查未發現腫瘤、腸發炎症狀,輾轉到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就診,經胃鏡檢查發現胃內壁有廣泛性的發炎,經過檢測之後才發現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在藥物治療之後,現在已經完全沒有症狀。

大里仁愛兒童腸胃科醫師曾文禹指出,悶悶的腹痛是兒童及青少年常見的症狀之一,它不像急性腹痛可以明確指出腹痛點,卻常常容易影響生活與課業,青少年或兒童常見的腹部悶痛不外是腸脹氣、便泌、腸炎或是慢性胃炎所致,也有少數可能是腫瘤造成,但也有多數是找不到原因。

該名少女就是因爲長達三個月都感覺到腹部悶痛不舒服,經常也會感到噁心,經就醫做腹部超音波也找不到原因,因而在麻醉科協助下,完成胃鏡檢查,也發現胃內壁有廣泛性的發炎,經過檢測之後才發現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

曾文禹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不是成人的專利,文獻已證實不少病患是在10歲就感染,但可能沒有明顯症狀,而該名少女則是比較特殊出現長時間腹部悶痛,幸好發現時,慢性胃發炎還未造成潰瘍。

他解釋,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格蘭氏陰性微嗜氧菌,常躲藏在兒童的胃黏膜上,在成人可以造成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及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臺灣感染兒童的盛行率約在6-30%左右,主要經由糞口傳染,或者食用遭到污染的食物或水而被感染,因此在家庭中極易傳播,少女確診後家長也說,同住的一名姑姑也長期有上腹部悶痛的困擾。

曾文禹說,兒童、青少年上腹痛的原因千百種,在有恰當的適應症下,運用胃鏡能夠找出病因及對症下藥,讓孩子迴歸到健康的生活。尤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最準確的檢查方式是透過胃鏡確認胃部與十二指腸的黏膜是否受損,同時進行切片與快速尿素酶檢驗,來偵測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感染。確認感染之後,即可以使用抗生素與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作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