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媽上腹劇痛揪出「幽門桿菌」 吃藥好了卻換兒發病

▲40歲媽「上腹劇痛」揪出幽門桿菌,吃藥好了卻換兒發病。(圖/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一名40多歲女性經常上腹劇痛,接受胃鏡檢查發現幽門桿菌感染、胃炎及胃潰瘍,雖經治療後痊癒,但15歲兒子卻開始出現症狀,雖然吃胃藥會好轉,可是停藥後又復發,接受醫師建議安排胃鏡檢查,發現幽門桿菌感染、胃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現正治療中。

「你一口,我一口,小心幽門桿菌上身。」收治患者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幽門桿菌是目前已知是多種上消化道疾病發生的共同致病因,世界超過50%人口帶原,在臺灣10歲以下的孩童感染率約爲20%;20歲以下的青少年感染率約爲40%;而年齡在30歲左右者,其感染率則高達50%;40歲以上則超過75%。

邱展賢表示,幽門桿菌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有關。據統計,幽門桿菌感染約有80%的病人沒有症狀,10-15%會產生消化性潰瘍,約1-2%產生胃癌。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遭幽門桿菌感染的胃部。(圖/書田診所提供)

幽門桿菌存在於環境土壤水中人體除了胃黏膜外、口水糞便牙菌斑也可以發現菌種蹤跡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口經口或糞經口傳染,食用污染食物飲水而感染。一般低社經地區衛生條件較差、有家族史的帶菌率會較高。

「感染幽門感菌,同住家人染菌機率高!」邱展賢說明,夫妻一方有染菌,另一半感染的機率可能50%以上。雙親中其中一人染菌小孩感染率約25%,雙親皆染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小孩可能有一半以上機會感染。

該如何預防把幽門桿菌吃下肚?邱展賢建議,無論與家人或親友聚餐建議公筷母匙家中若有嬰幼兒,也不要以口餵食,平時也要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如廁後洗手,倘若家中有人感染且出現胃部不適時,應考慮接受幽門桿菌檢測,並視病況接受滅菌。由於幽門桿菌已被定義爲致癌因子,滅菌之後仍要定期追蹤胃部健康,以利早期發現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