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趕走潮溼! 室內設計師教你打造乾爽健康宅

出處:康健雜誌221期作者/曾慧雯圖片/康健雜誌

臺灣氣候潮溼,各地相對溼度動輒超過70、80%,因此,若想排溼抗腫,除了從身體內部袪溼氣,也不可輕忽外在環境的潮溼。

「我年輕時剛搬到臺北,借住新店碧潭山上的房子,當時沒錢買牀,就打地舖睡草蓆,結果睡到全身痠痛,」陳旺親身感受過溼氣對健康的影響,「我把草蓆拿起來一看,發現底下都潮溼發黴了!這才知道我的頸部僵硬、四肢痠痛,都是因爲溼氣太重引起的。」

打地舖、赤腳踩地、淋雨、洗完頭髮不吹乾、衣服棉被沒曬到全乾就使用⋯⋯這些都會讓溼氣由外而內滲透進身體。「天氣一熱,不少人喜歡打赤膊睡在地板上,但地板溼氣會慢慢滲入,時間一久,就成爲慢性痠痛的來源,」李思儀說,地下室溼氣重,久住地下室的人若溼氣無法代謝,容易反應在體表,也就是會產生溼疹皮膚毛病

溼度太高,也容易誘發過敏張文馨門診時發現,許多住在多雨潮溼地區的病人,通常都有鼻子過敏的困擾;還有些人去美國、加拿大、日本旅遊都沒事,一回到臺灣就開始過敏。

潮溼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在現代醫學研究也已經得到證實。研究「氣象健康學」的烏日林新醫院家醫科醫師賴昂廷說,溼度40∼60%是最舒適的狀態,但臺灣絕大多數時間都處於70%以上的高溼度狀態;溼度一高,黴菌塵蟎就容易滋生,誘發過敏、氣喘鼻竇炎、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症狀。而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溫度、溼度及風速影響,冬末春季爲沙塵暴主要發生的季節,這也是爲什麼臺灣有多達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常過敏發作

另外,當氣壓或溼度變化過大時,骨關節容易僵硬、腫脹或疼痛,因此關節炎病患在天氣變化時應做好保暖措施。

國外也有研究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患者,在雨天時更容易不舒服,使用止痛藥頻率也提高。

溫度與溼度變化會影響血管收縮。「突然變天溫溼度劇烈改變時,某些人的頭痛情況易惡化,」他提醒,季節變化時應特別注意呼吸道、心血管保養,尤其小孩老年人慢性病患更要特別當心。【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21期】

【延伸閱讀】4種「天然除溼機」 放着就能吸溼氣!罹癌不是生命終點!13位治癌名醫現場問答影音教學報紙變身「防潮收納袋」!讓家更乾爽詳見《康健雜誌網站》。※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