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億“巨無霸”誕生,ETF市場“馬太效應”凸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易妍君 廣州報道資金持續流入寬基ETF背景下,ETF市場再次迎來歷史性一刻。

3月12日收盤後,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規模達到2002.76億元,成爲A股市場首隻規模突破2000億元的股票ETF。而截至2023年末,這隻ETF的規模還只有1310.87億元,相當於最近3個多月時間裡增加了近700億元。

“茁壯成長”的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也映照出當前國內ETF市場的如火如荼。

今年以來,寬基ETF展現出強大的“吸金”能力。目前,除了華泰柏瑞,易方達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以及華夏上證50ETF的規模均超過1000億元,這5只ETF的規模合計佔比(在全部境內股票ETF規模中的佔比)超過30% 。

滬深300ETF規模迅速攀升的背後,ETF市場馬太效應愈發凸顯。受訪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當前,對於基金管理人而言,產品創新是在ETF市場上搶佔有利地位的關鍵。

強勢“吸金”

繼2023年8月7日規模突破1000億元之後,2024年3月12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規模“站上”2000億元大關,創下國內單隻股票ETF的規模新高。

這隻ETF成立於2012年5月4日,爲國內最早成立的跟蹤跨市場指數的ETF。其跟蹤標的爲滬深300指數,該指數是由滬深市場中規模大、流動性好、最具代表性的300只證券組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從1000億元到2000億元,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規模增長主要集中在2023年10月下旬至2024年3月。截至2024年2月8日,該ETF的規模達到1779.61億元,較2023年10月23日的1167.60億元增加了612億元。3月之後,其規模繼續增長至2000億元。

需要提及的是,除了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滬深300ETF“千億軍團”中的另外3位成員的規模也在上述時間段內快速增長。

截至3月12日,易方達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的規模分別爲1324.60億元、1084.48億元,1013.72億元。此外,華夏上證50ETF的規模達到1153.47億元。而截至2023年10月23日,這幾隻ETF的規模僅爲289.37億元、296.12億元、314.70億元和601.91億元。

另外,若單從股票ETF2024年以來淨流入維度看,上述4只滬深300ETF的“吸金”能力依舊出衆。

截至2024年3月12日,易方達滬深300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分別獲得淨流入764.44億元、603.99億元、596.73億元、569.02億元,在區間淨流入額排名中位列前四。

對於滬深300ETF受到資金青睞的主要原因,排排網財富管理合夥人曾衡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當市場處於相對低位時,滬深300ETF的估值也相對較低,爲投資者提供了相對安全的投資空間。投資者通過購買滬深300ETF,可以低成本地獲取市場的整體收益,並且有望在市場反彈時獲得較高的回報。”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研究員劉思妍分析認爲,在市場加速輪動的背景下,投資者對於資產均衡配置的需求有所提高,而滬深300作爲最具代表性的寬基指數,其重倉股中既包含價值型的藍籌股,又包含成長型的白馬股,能夠滿足均衡投資的需求,攻守兼備。同時其成分股又爲盈利穩定、分紅能力顯著的優質公司,相比於其他寬基指數,其高股息特徵的優勢較爲明顯。

此外,劉思妍談道,當前滬深300指數估值處於歷史較低位置,修復潛力較高,具備配置價值,因此更受資金青睞。

競爭加劇

ETF“巨無霸”的產生,也折射出當前ETF市場的競爭格局。

劉思妍認爲,由於ETF市場馬太效應顯著,在相同主題的條件下,投資者更青睞交易規模較大、流動性較好的產品,頭部機構競爭優勢明顯,因此會導致同類型ETF規模分化加劇,中小基金公司競爭壓力加大。

招商定量任瞳團隊則分析認爲,近年來中國ETF市場集中度相對較高,雖然頭部公司市場佔有率較大,但是規模排名4—10位的管理人變動較大,說明後發者仍有後來居上的機會。

那麼,基金公司如何才能在ETF市場中脫穎而出?

“基金公司爲提高競爭力,首先要加大ETF產品資源投入,建立和完善ETF基金管理團隊,加強基金的營銷推廣,拓寬營銷渠道。除此之外,產品創新是在市場上搶佔有利地位的關鍵,基金公司要加強產品開發,推出符合投資者投資需求的新型ETF產品,形成產品差異化優勢。”劉思妍分析稱。

對於產品創新,有業內人士指出,寬基產品的編制思路往往有三個維度,包括市場差異、規模差異和風格差異。通過各維度的拆分和疊加,可以有效尋找佈局思路。該業內人士還談道,從美國市場經驗看,創新型產品主動ETF佔比持續上升,已成爲美國ETF市場新的增長點。

曾衡偉表示,基金公司應不斷提升自身的估值分析能力,準確判斷市場趨勢和個股價值,爲投資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ETF產品。同時,基金公司還應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共同推動ETF市場的發展,爲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更優質的投資選擇。

展望後市,招商定量任瞳團隊分析,近幾年來,中國ETF發展處於高速增長期,2023年維持37%的高增速。作爲一種抄底利器,ETF在牛市等各種市場環境中均可以保持穩健增長,未來ETF市場仍將不斷擴容,成爲越來越重要的配置工具。

該團隊還指出,結合當下市場行情,寬基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2023年規模增量主要來源於寬基ETF。另外,保險、公募等機構投資者對ETF的配置需求將會增加,疊加寬基較大的市場容量以及政策扶持(科創板、北交所等),未來寬基ETF的規模預計將有顯著增長。當前,傳統的寬基指數(如滬深300)已有較多產品佈局,未來,隨着資本市場結構不斷擴充完善,可以考慮開發佈局更能代表中國市場、反映國家戰略方向的寬基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