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GDP增速 陸6城市訂目標:超過5.5%

生產、消費兩手抓!2023年GDP增速,陸6城市訂下目標:超過5.5%。(觀察者網)

近日,大陸各地陸續進入「地方兩會」時間,越來越多的城市公佈2022年經濟「成績單」和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據觀察者網報導,目前,在24座兆元(人民幣,下同)級GDP城市中,濟南、青島、長沙、合肥、鄭州、福州已經公佈了2023年GDP增速目標,數值在5.5%-7%之間,其目標與政策都是生產、消費兩手抓。其中,濟南2023年預期目標爲GDP增長5.5%以上,青島爲5.5%左右,福州、合肥分別爲6.5%左右和6.5%以上,鄭州、長沙爲7%。

從2022年各地區公佈的GDP總量來看,濟南、合肥預計超過1.2兆元,東莞預計超1.1兆元,青島預計突破1.5兆元。從GDP增速來看,合肥、福州、長沙2022年的預計GDP增速均低於這三市2023年GDP增長目標。合肥2022年GDP預計增長3.6%左右,福州預計增長5.2%以上,長沙預計增長4.8%。

據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要着力擴大大陸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根據大陸各地公佈的政府工作報告,多個城市提出將堅持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持續擴大項目投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也是不少城市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

濟南2023年預期目標:GDP增長5.5%以上

2022年12月26日下午,濟南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於海田代表市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報告指出,2022年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2兆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820億元。

報告提出,濟南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5%左右和5.5%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和環境質量改善目標。

報告指出,2023年濟南重大基礎設施迎來投資高峰期,重點工業項目進入達產期,經濟運行處於週期性上升期。

濟南在2023年十個方面重點工作的第四項爲「着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中提出濟南力爭2023年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120億元,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千億級。

濟南將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推動四大主導產業集聚發展,推動服務業高端化發展、發力突破未來產業、厚植產業發展沃土。

重點二「着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加快提升發展質量效益」中提出,持續擴大項目投資、促進消費恢復擴大、提高招商引資質效、推動外貿增量提質、加快民營經濟發展。

青島:重點工作12項,2023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

在青島市十七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青島市委副書記、市長趙豪志代表青島市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3年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以上,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全面完成國家、省下達的年度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和環境質量改善目標。

在青島2023年12項重點工作中,「在擴內需穩增長上持續用力」排在第一位,要求落實省「十大擴需求」行動,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持續釋放內需潛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出臺實施提振接觸性消費的政策措施,推動文化旅遊、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行業加快恢復,着力促進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家電等消費,深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七網」行動,加快年度投資2045億元的1276個重點項目建設等。

2023年,青島也將在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上持續用力。打好「新制造」建鏈強鏈、「新服務」融合提升、「新園區」釋能增效、「新項目」持續擴量「四場硬仗」,持續提升24條重點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長沙:深入實施產業發展「千百十」工程

長沙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2022年12月28日開幕。

報告稱,2022年長沙牢牢穩住經濟大盤,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4.8%,位居全國萬億城市前列。

報告指出,2023年長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5%,進出口總額增長12%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 長7%,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減排完成省定指標。

該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長沙2023年將着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壯大產業集羣優勢。深入實施產業發展「千百十」工程,提質升級「1+2+N」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羣,加快新能源、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合肥: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6%左右

2022年12月30日,合肥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合肥大劇院開幕。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預計,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6%左右,經濟總量再跨千億臺階、突破1.2兆元。

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建議爲:生產總值增長6.5%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社會研發投入3.6%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3萬人;節能減排完成省控目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

排在第一位的是「更大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中指出,要發展壯大市場主體、全力擴大有效投資、促進消費加快恢復、強化要素支撐保障。

報告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全面提升消費能級,爭創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合肥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快戰新產業融合集羣發展」放在「更高質量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中的第一項,要求增強「鏈長制」服務效能,優化「16+N」重點產業鏈佈局,加快壯大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大產業集羣,力爭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成爲第二批國家戰新產業集羣。

鄭州:落實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12條政策措施

1月4日,鄭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鄭州市人民政府市長何雄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2023年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以上,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突破2.6%,進出口總額保持正增長,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節能減排、降碳指標完成國家及省定目標。

初步測算,2022年鄭州全市生產總值增長2%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5%,固定資產投資下降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4%,進出口總額增長0.3%,實際吸收外資增長323%,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3年要加快建設獨具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落實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12條政策措施,落實免徵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放寬二手車遷入限制等政策。

鄭州2023年將持續穩定經濟運行,強化投資關鍵作用,省市重點項目年度完成投資5000億元以上,力爭簽約「三個一批」項目120個以上。

福州:2022年GDP預計增長5.2%以上

1月3日,福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福州市市長吳賢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2年,福州市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2%以上。同時,報告提出,2023年,福州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出口總額增長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實際利用外資正增長,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7.5%,完成節能減排降碳任務。

福州將「堅持擴大內需,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放在2023年九大方面工作第一項,將加快消費提質升級,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將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將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福州2023年將聚焦實體經濟,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包括髮展特色現代農業、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優「四大經濟」、構建現代服務業新體系。

東莞: 2022年GDP預計超1.1兆元

2022年12月28日上午,中國共產黨東莞市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宣佈,預計2022年東莞全年GDP超1.1兆元。

會議強調,2023年,東莞要堅持「科技創新+先進製造」城市特色不動搖,奮力推動東莞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第一點就是要堅持製造業當家,把工業投資作爲生命線來抓,開展「保規穩重助企」專項行動,突出「龍頭項目+專精特新」加快產業立新柱,加大力度拓展優質低成本產業空間,集中一切資源要素服務實體經濟。

據南方財經報道,2021年,東莞歷史性地突破兆元GDP大關,成爲全國第十五個擁有兆元GDP、千萬人口的「雙兆」之城。

經濟學家對2023謹慎樂觀,期待更多政策落地

多位經濟學家近日就2023年經濟形勢等問題,接受了觀察者網的採訪。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連平預計,2023年中國GDP增幅能夠達到5%以上。至於是5.5%還是更高,要看其他方面的工作執行情況以及政策效應。

GDP過兆的城市紛紛制定5.5%以上的目標,積極推行政策,或將發揮引領作用,助推經濟增長。

中銀國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北大國發院兼職教授徐高認爲,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應明顯高於2022年,且內需明顯復甦,將會從過去兩年的「內冷外熱」轉變成「內熱外冷」。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前匯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主張應該更多支持實體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因爲它們在疫情中受衝擊最大;中低收入家庭和消費者主體同樣是受到衝擊最大的羣體。因此,如果我們的財政政策能有針對性的對他們進行扶持,會促進中國經濟更好更快地恢復。

在上述城市中,青島、合肥、福州等都提到了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內容。鄭州還提出要「建設獨具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徐高還提醒,要充分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與西方國家發展模式的不同,充分發揮中國的優勢,而不要因爲誤讀中國而「自廢武功」。比如說,地產加基建是中國特有的經營城市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的建立,是中國基礎設施發展速度遠超別國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國成爲「基建狂魔」的基石。而這種模式,也只有在土地公有制的中國才能建立。不能夠認識到這一模式的合理性及重要性,而一味對地產和基建加以打壓,是中國近些年內需收縮壓力上升的主要原因。

濟南市就特別指出,2023年重大基礎設施迎來投資高峰期;鄭州則推出了落實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的12條政策措施;福州也表示「將發揮投資關鍵作用」。

復旦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認爲,2022年非生產性的消耗太多了,財政吃緊對經濟會有很大制約。2023年預算上準備要支出多少,估計能收入多少,缺口有多大,如何彌補缺口,給市場和老百姓交個底,這樣能夠給市場注入信心。

張軍建議,2023年中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不能過於強調連續性了,要打破一些常規,要有重磅政策。比如赤字率必須要突破3%這道防線。防風險是重要的,但是,現在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就是經濟不增長的風險。現在常規的和穩健的支出與債務融資規模的政策可能起不了什麼太大作用,要有一些非常規的政策和手段準備,給中國經濟打強心針。

學者們也都關注到中國工業將繼續發揮巨大作用。連平認爲,中國出口保持了足夠的韌性,這個韌性來自於強大的中國工業部門。全球來看,中國的工業門類更齊全,產業鏈供應鏈更完善,整個工業生產和製造業的能力是非常強的。

張軍指出,2022年上半年,在疫情防控期間,企業產業鏈受到衝擊,中國政府通過制定產業鏈供應鏈「白名單」制度,推動關鍵節點企業復工復產,「以點帶鏈」促進產業鏈暢通,「以鏈帶面」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這對於工業的快速恢復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2023年工業如何繼續發展,地方政府如何持續發揮推動作用,這些城市也給出了答案。「現代產業體系」是高頻出現的詞彙,鄭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要突破2.6%,青島要建鏈強鏈,合肥要增強「鏈長制」服務效能,長沙實施產業發展「千百十」工程,濟南將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東莞「把工業投資作爲生命線來抓」。

從這些兆元級城市的目標與政策看,都是生產、消費兩手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