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百姓身邊科技事|藏糧於技端牢“中國飯碗”

(原標題:2024·百姓身邊科技事|藏糧於技端牢“中國飯碗”)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 題:藏糧於技端牢“中國飯碗”

新華社記者張泉

一批批優質高產的良種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無人機、遙感技術助力黑土地高效利用、病蟲害防治,“智慧農業”描繪現代農業生產新圖景……

2024年,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在農業領域加速應用,持續爲農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助力端牢“中國飯碗”。

種子是農業“芯片”。端牢“中國飯碗”,培育良種是關鍵。

又好吃,又能抗赤黴病!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團隊選育的小麥新品系“中科163”和“中科163A”日前因優異表現受到關注。團隊使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使新品系具備了優異抗赤黴病特性,同時還有力提升了育種效率。

而在不久前發佈的另一項育種新策略中,我國科研團隊使用自主研發的基因編輯技術爲作物安裝“溫度感應器”,培育的水稻、番茄新種質在正常農業生產條件下大幅增產,在高溫逆境下保持穩產。

2024年,我國農業育種領域收穫頻頻。“南繁硅谷”建設不斷提速,太空育種加速發展,作物種質“資源庫”不斷拓展,分子設計、基因編輯育種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助力保障糧食安全。

與此同時,甜脆可口的散花型西藍花、酸甜爆汁的櫻桃番茄等品類繁多的新品種,不斷豐富着人們的餐桌,讓大家在“吃飽”的同時更“吃好”。

“我國大批農業科技工作者長期耕耘、攻堅克難,使我國在育種領域有着深厚的技術儲備。越來越多的良種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將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羣衆生活品質提升提供有力支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韓方普說。

無人機、遙感技術等科技手段加速應用,持續爲農業生產賦能。

地塊坡度、土壤類型、乾溼狀況、地力情況……在北大荒集團友誼農場,透過智能管控平臺的屏幕,每塊地塊的情況一目瞭然。這得益於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三江示範區團隊開發的“地塊畫像”技術。

科研團隊利用天空地立體監測技術,獲取了高精度的地塊數據。“有了這些地塊數據,我們可以對不同地塊精準施策,爲黑土地有效保護與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撐。”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劉煥軍說。

基於“地塊畫像”技術,團隊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改造爲“三保田”,快速提升了白漿土旱田綜合產能,還能根據地塊肥力變化開展精準變量施肥,提升農業生產效能。

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加速與農業生產融合,“智慧農業”的新圖景徐徐展開。

農業無人飛機、“蟲臉識別”智能傳感器、荔枝採摘機器人等“黑科技”競相涌現;我國自主研發的“慧眼”天空地植物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系統,能對20餘種重大病蟲害開展多尺度動態監測預警;藉助無人巡檢機、無人駕駛拖拉機,搭配智慧農業系統,一個人就可輕鬆管理上千畝地……

近期,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農村部關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加速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力爭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到2030年達到35%左右,到2035年達到40%以上。

關鍵核心技術全面突破,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全方位、全鏈條實現數字化改造……藍圖繪就,未來可期。端牢“中國飯碗”,科技必將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