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國農業農村發展趨勢報告發布——開創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

202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改進工作方式方法,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改革創新,不斷開創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過去一年,我國克服較爲嚴重的自然災害等多重不利影響,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夯實了基本盤。本報告回顧了2024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情況,並對2025年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2024年,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廣大農村基層幹部及農民羣衆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三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鄉村全面振興邁出實質性步伐。

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

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保持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勢頭。2024年前三季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累計103774.4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55444.7億元,林業總產值4473.7億元,牧業總產值26601.7億元,漁業總產值10810.5億元,除牧業總產值比上年同期的26818.6億元稍降外,農、林、漁業總產值均實現不同幅度增長。

糧食產量邁上新臺階,糧食生產基本盤穩固有力。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連續10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夏糧豐收爲全年贏得主動,較2023年增加74.8億斤,增幅創近9年曆史新高。秋糧播種面積穩中有增,產量達10568.7億斤,比上年增長1.4%。糧食單產提升工程成效凸顯,全國糧食畝產比上年增長1.3%,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80%。

持續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保障農民種糧收益。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實施,有力穩定種糧農民預期收入,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大豆油料擴種成果鞏固,2024年大豆播種面積1.55億畝,總產量穩定在2000萬噸以上。

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態勢不變,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24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16740元,較上年同期實際增長6.3%。其中,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體,爲7750元,佔比46.3%;經營淨收入4843元,佔比28.9%;轉移淨收入3708元,佔比22.2%;財產淨收入439元,佔比2.6%。城鄉收入差距繼續縮小。與2020年同期相比,2024年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值之比由2.67降至2.46。

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升,農村經濟活力加快釋放。2024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累計13839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2%。其中,食品菸酒消費支出累計4381元,佔比31.7%,農村居民在衣着、交通、教育、醫療等領域消費額度均有小幅上漲,消費品類呈現多樣化趨勢。

農產品貿易逆差顯著縮小

農產品價格偏弱運行,肉類價格有漲有跌。2024年前三季度,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指數分別爲96.1、97.1、102.4,連續5個季度同比下降後出現上漲。總體來看,全國農產品生產者價格總水平同比下降1.2%,其中農業產品、飼養動物及產品、漁業產品生產者價格同比分別下降1.2%、1.6%、2.4%,林業產品生產者價格同比上漲3.4%。2024年,農產品集貿市場牛肉和羊肉價格總體呈現下降趨勢,與上年相比降幅明顯。豬肉價格前漲後落,多月份價格超過上年同期水平。

國際大宗農產品供需整體寬鬆。2024年上半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較上年同期下降明顯,8月後超過上年同期水平,全年仍比上年平均值低2.1%。2024年穀物和糖類價格指數與上年相比大幅下降,降幅均超13%,肉類價格指數較2023年上升2.7%。

自2017年以來,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首次出現下降,進口額降幅明顯,貿易逆差明顯縮小。2024年1月至11月,農產品進出口金額2894.6億美元,同比減少4.3%。其中,出口金額924.7億美元,同比增長3.3%;進口金額1969.9億美元,同比減少7.4%。貿易逆差1045.2億美元,同比減少15.2%。糧食累計進口超1.47億噸,同比增長3.1%。大豆累計進口9709萬噸,同比增長9.4%,進口金額490.6億美元,同比下降8.5%。玉米進口量此前連續高位徘徊,2024年呈現回落態勢。2024年1月至11月,我國累計進口玉米1332萬噸,同比下降39.9%。其他飼料糧進口量顯著增長,進口高粱829萬噸,同比增長70.3%;進口大麥1347萬噸,同比增長39.3%。

農業現代化水平全方位提升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勢頭良好,質量效益穩步提升。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底,納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近400萬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214萬家,聯合社1.5萬家。不斷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截至2024年6月底,累計培訓3.9萬人次,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帶動農戶增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農產品品牌建設成效顯著。2024年12月,全國共有782個農產品擬納入第三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大力推進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工作,重點培育糧油、果品、蔬菜、畜禽、水產、中藥材等32個品類的區域公用品牌,共有82個農業品牌納入2024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累計有226個。

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持續實施國家智慧農業建設項目,相繼出臺《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農業農村部關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支持建設一批國家智慧農業創新應用項目,深入開展國產化智慧農業技術的中試熟化、推廣應用,2024年新增建設項目19個,累計支持建設項目116個。力爭到2030年,智慧農業在重點地區、重要領域、關鍵環節得到廣泛應用,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35%左右。

鄉村產業發展提速

農業產業鏈條與多元功能不斷延伸拓展,爲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2024年,我國鄉村特色產業加快升級,產業領域不斷拓寬,新建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羣、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333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截至2024年底,累計培育全產業鏈產值超100億元的產業集羣158個,產值超10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逾390個。累計培育全國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萬多家,構建了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的龍頭企業隊伍,服務帶動效應持續增強。

啓動實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行動,爲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2024年1月至6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營業收入8.7萬億元,同比增長1.1%,預計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全年營收超18萬億元。就利潤而言,2024年1月至11月,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增長0.5%、5.1%、9.3%。

農村交通物流體系建設持續加快,有力推動區域協同發展。2024年快遞進村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累計建成33.78萬個“一點多能、一站多用”的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有效解決了農村寄遞“最後一公里”難題。各大物流企業積極佈局鄉村物流網絡。2024年前三季度,農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8.3%,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保持強勁勢頭,同比增長18.3%。

和美鄉村建設紮實推進

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十四五”時期以來,全國新增完成行政村環境整治6.7萬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5%以上。目前,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5%左右,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在90%以上。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2024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4%,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65%農村人口,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差異不斷縮小。

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看病、報銷更加方便。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國78.4%的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管理,10個省份實現全部村衛生室動態納入醫保定點管理,90%以上的縣實現縣級醫院人員派駐鄉鎮衛生院全覆蓋。

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旅遊提質增效。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鄉村旅遊接待人數22.48億人次,同比增加15.5%,接待總收入1.32萬億元,同比增加9.8%,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穩步向好。目前,我國已推出1399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198個重點鎮。2024年7個鄉村入選聯合國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總數達到15個,位列世界第一。

持續健全幫扶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截至2024年9月底,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的25個省,超六成監測對象已消除返貧致貧風險,其餘均落實了幫扶措施,當年新識別的48萬人得到針對性幫扶,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目前,全國832個脫貧縣均培育形成優勢突出、帶貧益貧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的特色主導產業。推進脫貧人口穩崗就業是關鍵舉措。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國脫貧人口務工就業總規模3307.9萬人,比年度目標任務超出288.8萬人。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671.8萬人,比2023年同期多20.8萬人。

2025年將呈穩定增長態勢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課題組根據2013年至2023年國內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及農民工就業情況、各產業部門的就業工資等形成投入產出相關數據,結合近10年國內經濟發展情況及國際發展形勢,預測2025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趨勢如下。

農業附加值增長速度爲5.8%,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農業附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2%左右;以主要農產品爲原料的加工產業如穀物磨製品、飼料加工品、植物油加工品的加工能力增強,其附加值增長速度爲7.9%,同比增長速度高於2024年;農業及其相關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爲0.54個百分點。農產品、農業加工品生產價格將同比上漲0.96%和2.7%。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增長態勢,居民可支配收入將同比增長7.61%,其中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同比增長6.65%、8.41%。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將保持增長態勢,預計2025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5.52%。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平均消費支出分別同比增長5.84%和9.07%。

農產品貿易額將有所增長,農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4.89%。農產品進口額同比增長4.39%。農產品貿易逆差也將增加,同比增長3.94%。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和畜產品等依然是我國進口的重要農產品,預計這些產品進口額佔比仍超過60%,食用油籽和食用油的進口量可能增加,而進口額可能同比下降。

推動農業農村加速發展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外部環境的多變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加劇,農業農村發展面臨多重困難和挑戰,對政策設計和實施提出更高要求。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爲新時代新徵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多措並舉穩產保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城鄉融合獲得實質性進展。

穩面積提單產,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強化科技推廣技術提高單產,以縣爲單位整建制推進,通過推廣良種、改良農藝、升級農機裝備等措施,保障糧食作物大面積增產。加快實現良種、良田、良法、良技、良機的深度融合和集成應用,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確保糧食穩產豐產。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持續加大中央財政對主產區的縱向利益補償,儘快落實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

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全力推進耕地保護各項改革措施,完善對耕地保護全鏈條考覈細則,壓實各級耕地保護責任。進一步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堅持“佔優補優”,建立和完善省域耕地的總量動態平衡管理與質量穩定監督管理。持續推進黑土地保護工程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實施保護性耕作以減少風蝕水蝕、改善土壤肥力,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建設和改造。

拓展農產品進口渠道,掌握糧食貿易主動權。積極推動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維護與貿易伙伴的穩定合作關係,深化南南合作,深入推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興糧食貿易伙伴的合作。積極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與具有糧食增產潛力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開展農業生產合作。進一步拓展我國糧食供應渠道,積極尋找和培育與現有糧源地具有季節互補性的國家和地區作爲新的糧食進口方,推動糧食進口季節多樣化。

穩定主要農產品價格,保障農民收益。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完善小麥、稻穀等作物的最低收購價格制度,保障種糧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預期收益。不斷優化糧油儲備結構,在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同時,發揮穩定市場價格的重要作用。繼續完善重要農產品市場監測體系,掌握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規律,及時發佈監測數據。

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助力農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拓展電商平臺、短視頻直播等新型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傳播效果。加速推進農村地區寬帶網絡、5G基站、物聯網節點等設施建設,爲智慧農業技術落地提供網絡支持。推動智能農機普及,鼓勵研發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特點的智能化農機設備,降低設備應用成本,增強設備適用性。

深入推進三產融合,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強化研發創新對產業融合的引領作用。通過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水平,推動傳統農業與現代技術的深度融合。引導企業圍繞全產業鏈開展創新實踐,拓展農產品功能價值,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附加值。充分重視龍頭企業的示範和引領作用,帶動鄉村產業深度融合。強化產業聯盟、行業協會和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積極探索創新路徑,推動社會力量深度參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充分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大力推動鄉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因地制宜推進“廁所革命”等行動,補齊交通道路、水電網絡等基礎設施短板,在農村教育、養老、醫療等領域發力,進一步縮小公共服務水平的城鄉差距。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示範帶頭作用,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以鄉村振興不斷取得的實質性進展,增強農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動態返貧監測,持續加大就業和產業幫扶。完善動態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加強對監測對象的追蹤,緊盯因病因災返貧致貧風險,強化對重點人羣的追蹤,及時精準幫扶,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發生的風險。通過產業發展吸納低收入羣體就業、以工代賑促進就業等方式,激發易返貧羣體的內生髮展動力。

穩定農民增收預期,提振農村消費。挖掘農村消費增長潛力是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關鍵在於確保農民增收渠道暢通,穩定農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要通過促進農民工進城務工增加工資性收入,盤活閒置農村資源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財產性收入等方式,切實提高農民收入,促進鄉村消費提質擴容。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 執筆:呂之望、馬鈴、賈偉、蔡海龍、李軍、肖鵬、辛賢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