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減碳目標落後國際 學者批:缺乏公德心與責任感

國發會在2022年12月28日提出2030年減碳目標爲23%至25%,較現行的20%較高,但仍遠落後於世界各國目標。(報系資料照)

國發會上週公佈2030年減碳目標爲23%至25%,相較IEA或IPCC建議大幅落後,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批評,國發會提出的2030年目標與國際相差甚遠,臺灣已是高所得國家,不能因爲總排放佔全球0.56%或企圖仰賴未知科技就降低2030年目標,如果只想搭便車就是缺乏公德心與責任感的作爲。

國發會在2022年12月28日提出2030年減碳目標爲23%至25%,較現行的20%較高,但仍遠落後於世界各國目標。

蕭代基說,國發會規劃12項關鍵戰略,但尚未看到淨零的整體目標中得以解決氣候災難與碳債問題的願景,甚至民衆無從認識問題的嚴重性,就難以積極參與淨零與減碳行動;他也提及,目前政府僅規劃徵收碳費,尚無碳稅,但受到碳費用途與收入的限制,費率可預期會低到缺乏減排誘因,更難接軌國際。

針對減碳目標落後,蕭代基表示,臺灣不應該因爲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排放量的比例小,或等待未來研發出減碳科技,就認爲可以慢慢做,且目前關鍵戰略中缺乏完整的技術評估報告,以進一步瞭解各個不同技術的減碳與除碳潛能、單位成本、技術成熟度等。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則認爲,低碳運輸相關的被拆分爲運具電動化與淨零綠生活兩項戰略,其中推動淨零綠生活低碳運輸,需要專業的整合與跨部門協作,至於電動運具的目標則較國際上低10%至20%,明顯不夠積極。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張世傑教授指出,農委會規劃2040年的自然碳匯增匯目標1000萬噸,缺乏充分的科學估算以及實際的規劃來達成,應要啓動第五次的森林資源調查,盤點當前實際的狀況,纔能有更精確且符合現況的趨勢估算。

張世傑也提醒,森林成長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並不是一開始植樹就能有碳吸存的效果。農委會規劃的2040年新增1000萬公噸碳匯量的目標,距今日只剩17年的時間,對於森林而言僅是一個新森林的開始階段。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指出,目前臺灣訂立的2023年淨零目標並不符合轉型的需求,且也需要檢討當前減量目標、背後的科學證據,而臺灣規劃氫能的具體目標提到氫氨混燒,但其實此種方式成本較高,減碳效果有限,還有空氣污染的疑慮,都應該再討論。

至於國發會規劃碳封存(CCS)技術將在2030年前封存400萬噸,但趙家緯說,簡報僅看到400萬噸數字,並無看到規劃細節,CCS到商業化還有如環境副作用、成本降低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