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男走出公司大門突倒下 送醫檢查卻沒大礙…醫:職業過勞所致

示意圖/Ingimage

只是因爲怕落後而認真生活

二十八歲的秋天,還是上班族的我,某天下班走出公司竟在大門口暈倒。完全不知道原因,送到急診室後醫師也說沒有大礙,休息一會兒就好了,但事實並非如此。週末過去了,我還特地請了特休,情況卻沒有好轉——總是頭暈、常常放空,有時會突然呼吸急促。我覺得很害怕,跑了好幾家醫院進行檢查,但所有醫師都說我血壓偏低,其他沒有特別異常。在最後一間醫院,醫師對我說:「要不要去身心科看看?說不定是壓力或其他因素。」

剛開始,感覺像是被當成精神病患一樣,心裡很不是滋味,但漸漸地開始發生一些不容忽視的狀況:過馬路時,會在斑馬線上不自覺愣住,等到清醒過來時已經紅燈了;在公司,只要主管一叫我的名字,就會喘不過氣來。等到身邊的人都感覺「這人是不是哪裡不對勁」時,我終於到身心科報到。醫生對我說:「聽說過職業過勞嗎?你還有憂鬱和恐慌的症狀,我想應該是因爲工作……你一直在折磨自己,而且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身心都累壞了,現在就是爆發的時間點。你可以稍微回想一下過去嗎?」

聽了醫師的話,我想了很久,我是從幾歲開始嚴格對待自己呢?最初的記憶是小學一年級選班長那天。小時候的我比較柔弱、個性內向,幾乎沒有朋友,所以很想交朋友。我一直期待選班長的日子到來,因爲如果當上班長,就需要帶領全班準備運動會、教室佈置等活動,感覺朋友會越來越多。於是在推薦候選人時,我舉起手。

「老師,請問我可以推薦自己嗎?」

沒想到老師馬上斬釘截鐵地說:「不行,你媽媽已經很辛苦了。」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因爲我是住在集合公寓裡的窮人家孩子,所以不能當班長。在九○年代的韓國,紅包文化依然猖獗,若是住在集合公寓的孩子成爲班長,老師會擔心接下來的學期從媽媽那裡收到的紅包會減少。

回家後,我把老師的話轉述給媽媽,她那天把自己鎖在臥室裡哭了一夜,而我從第二天開始就受到長期的無視和霸凌。我住在人口不多的小鄉鎮,小學、初中、高中的同學都差不多,從八歲開始的霸凌一直持續到高中一年級。有時候被孤立,有時候是遭受校園暴力,雖然加害程度每年都不一樣,但午餐時間沒有跟同學一起吃飯這點始終如一。

十歲那年,我心想:「貧窮又柔弱的我原來會讓人覺得好欺負啊……好欺負的人會成爲大家的攻擊對象,大人也不會保護我。那我不要交朋友了,我要成爲不被忽視的優秀存在。」

從那時起,我的人生目標變成:到三十歲的時候,成爲比欺負我的同學還要更優秀的人。等到開同學會時,我要親自確認那些欺負我的人過得比我差。當時我認爲那是自己能做到最好的報復。

在青少年的世界裡,強者不是會打架就是會念書。我無法成爲會打架的人,所以我想好好用功讀書,考上第一學府首爾大學。那些欺負我的人當中,有一部分是「功課好、家境好,即使欺負同學,老師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孩子」,我只能考上比他們更好的學校、找到更好的工作,不管是什麼,我都只能瞄準第一名。但是,在我歷經三次重考,終於考上首爾大學後,感受到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我比他們落後了兩年」的焦慮感。

「爲什麼別人可以,我卻不行?」

大學一年級開始,我展開了對外活動。大學同學說我「像妙麗一樣(電影《哈利波特》中,她把一天當四十八小時在用)」,因爲我修的學分數總排在前三名,還加入學生會,在各種比賽中獲獎、打工、參加校外活動之餘還當了志工。在「Spec」(Specification的簡稱,指個人履歷中包括學歷、學分、各種資格證照在內,能證明自己能力的內容。)這個詞剛流行的時候,我的履歷上已經累積了四十多行Spec。即使如此,我還是很不安:怕自己進不了大企業工作。

大四下學期畢業前夕,我終於成功提前應徵進自己理想中的公司,「現在可以了!」我第一次感到安心。畢業於首爾大學,進入三星電子工作,以後就不用再受心理陰影困擾了。就在我感到安定的時刻,那顆被折磨許久的心卻開始崩潰。症狀越來越嚴重,我陷入了自慚形穢的狀態。

「同一時期進入公司的同事中,沒有人像我這樣,爲什麼只有我無法堅持?爲什麼只有我這樣?」

心理治療猶如在五里霧中,看不見效果。諮商師和醫師的話我都聽不進去,只是一直想「爲什麼別人在公司裡都過得好好的,只有我無法?」症狀越來越嚴重,最終我還是辭職了。

獨自關在房間度過二十九歲的秋天,再過半年就三十歲了,別說比以前那些欺負我的人優秀,現在的我只是一個每天要吃憂鬱症藥物的無業遊民。同學會當然去不成,每天只是重複同樣的想法。

「太委屈、太委屈,我真的太委屈了,我只是不想因爲貧窮而被人瞧不起,只是不想再被任何人欺負,所以才咬緊牙關、努力地活着,我又沒做什麼壞事,爲什麼要這樣對我?」

每週接受一個小時的心理諮商,但剩下的一百六十七個小時仍只是反覆埋怨世界、埋怨自己,然後迷迷糊糊地睡着,每天睡將近二十個小時,而這段期間一直更換諮商師。

這回已經是第五位諮商師了,是一位溫柔又活潑,像鄰居大嬸的諮商師。

「張在烈先生?久聞大名。」

「什麼意思?您是指我是個出了名的麻煩患者嗎?」

「呵呵,這話也不能說不對……我思考了一下,決定給你一項作業,而不是像以往那樣諮商。」

我一臉茫然,諮商師繼續說。

「在烈,也許答案就在你身上,現在你的心就像被裝進堅硬的箱子裡一樣,到處都被堵住了。你可能會覺得有點怨恨社會,覺得『我照着這世界和大人們要求的方式努力生活,爲什麼結果不是報酬,而是精神疾病呢?』所以我想,也許是大人們的話讓你反感,而關在箱子裡的你才能給自己最好的建議,所以我要給你的作業是『自問自答』。這段期間你可以不用來找我諮商,當然也不用繳諮商費,回去把問題寫出來,然後再自己試着把答案寫下,覺得差不多了就拿來,我再幫你看看。」

意想不到的變化就從一份代替諮商時間的不可靠作業開始。

再次向上的力量從何而來?

第一次聽諮商師說「作業」時,我並沒有馬上行動的想法。當時心想:「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只知道睡覺的我,有辦法寫出文章嗎?」但是基於諮商師不收錢的善意,就先照着她說的去做吧。

方法很簡單,我開了個部落格,申請兩個帳號,先用受諮商的角色寫下問題,第二天早上再用另一個帳號登錄,以諮商師的角色,回答前一天我寫下的問題。自己想問題再自己回答,而真正的諮商師每週會看我的部落格,爲我加油或提出建議。我還記得第一個問答:

「我只是努力生活而已,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你確實很努力。但是既沒有想去的目的地,也沒有想做的事情,只是因爲不想落後別人才努力奔跑的啊。爲了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奔跑的人,與因爲沒有安全感而奔跑的人,疲憊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啊。」

內容雖然很短,但爲我帶來了衝擊。學設計出身的我,其實不太擅長寫作,但因爲是對自己說的話,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所以可以很冷靜、尖銳、誠實地對自己說出來,心想也許可以找到一些提示,再加上諮商師每週都會確認的壓力,因此決心先每天寫一點。不過雖然開始了,要持續下去卻很難。我可以寫問題,但回答卻不容易。

結果問題不停累積,卻都沒有答案。某天,諮商師在我的部落格留下評論:「哪怕時間很短,也出去走一走吧。在沒有人的凌晨時分到外頭呼吸新鮮空氣,再回來寫文章吧。」

諮商師建議我踏出家門,反覆走一段很短的路就好,此舉名爲「微散步」。她是看到我之前寫的「我討厭看到努力生活的人,所以很久沒出門了」,而有了這個想法。看到諮商師的留言時是凌晨四點,心想「這個時間外面應該沒有人吧」,我稍稍打開大門。幾個月來一直待在家裡,都不知道早已入冬了。凌晨的空氣很好,我突然想騎自行車。

從那天開始,一到凌晨四點,我就牽着自行車出門,在一樣的路線上騎十分鐘,每天看着同樣的景物,久而久之卻發現非常細微的變化。昨天明明還是光禿禿的冬樹,今天似乎長出了嫩芽;有人用箱子做了一個小窩給每天睡在車子底下的流浪貓。隨着春天的到來,接觸鼻尖的空氣溫度也發生了變化,太陽升起的時間也一點一點地提早了。這些細微的變化讓我有了小小的希望。

「就像諮商師說的,每天看起來都差不多,但確實慢慢變好了?」

之後,我又開始回答自己寫下的苦惱了。就這樣持續了快三個月,發生了一件讓我大吃一驚的事。

原來跟自己一樣的人這麼多……

「三○七?等一下,這是什麼狀況?」

這天,我的部落格點閱數超過三百。我開心嗎?不,很害怕。

「這個部落格是我和諮商師之間的秘密筆記,是誰在看我的筆記?他們是怎麼知道的?」

我產生了疑問。後來點閱數起起伏伏,某天超過了一千,接着我收到陌生訊息。

「請問我有問題想請教該怎麼做?直接傳訊息嗎?我二十三歲,應該稱呼您諮商師嗎?感覺你的年紀比我大一點,還是說我可以稱呼您姊姊?」

後來才知道事情是這樣的。我一直很固定地在部落格上寫東西,沒想到在不知不覺中,竟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得到我的部落格。如果搜索「憂鬱、辭職」等關鍵字,部落格內的相關文章就會出現在搜尋結果內,人們看到我的部落格以問答方式呈現,誤以爲是「諮商部落格」,因此也想分享他們的故事、尋求建議。

還有另一件特別的事情:大部分網友都誤以爲我是女性。或許是因爲沒有名字,也沒有主題,於是網友就從文章內容來推測(設計系畢業、時尚產業出身)我的身分。我真是既驚慌又害羞,但是看着那些人傳來的故事,我意外得到了療愈,切身感受到「原來不是隻有我這樣啊」。

如果放眼看世界,會發現像我這樣的人真的很多。我無法給他們實質幫助,只能回信,誠實地告訴他們其實我是一位病人,這是我的療程,而且我是一位男性(!)對不起,沒能幫上忙。大部分的人都說他們不知道是這樣、對不起、爲你加油,然後就沒再傳訊息來。但很意外的是,有幾個人又傳來這樣的訊息。

「原來如此,我都不知道,真不好意思。不過我也固定接受諮商,也要去醫院回診。我想,我們就當個筆友好嗎?」

「青春諮詢室的姊姊們」正式開張

就這樣和幾位網友成了筆友,談論彼此的生活、分享去諮商的故事,也互相支持。隨着時間流逝,筆友超過了二十位。我們有時是尋求諮商的人,有時又扮演諮商師的角色,傾聽彼此的故事。慢慢的,偶爾會約出來見面喝咖啡,以前只在凌晨時分出門的我,後來也開始在大白天出門了。

就這樣,我逐漸恢復。某天,我去找一位朋友,他既是長期閱讀我文章的讀者,也是筆友。

「你一直寄郵件給我,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幫你。你是心理諮商研究所的學生,應該比我強吧?你幫幫我吧,有那麼多人和我們有類似煩惱,可是我又不是專業人士,知道的有限,但是心裡總是掛記着有沒有可以傾聽他們故事的方法……」

朋友這麼說:「不一定非得是專業諮商師,朋友也可以傾聽你的煩惱啊。就像大學的竹林論壇(首爾大學的竹林論壇,有點類似臺灣的PTT。)一樣,那個叫『同學諮詢』。要不要試試?不過,我們應該表明自己並非諮商專家,只是一羣年齡差不多的青年,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就這樣,我和朋友們一共七人合作,決定傾聽與我們年紀差不多的青年們的苦惱。名稱就訂爲「青春諮詢室的姊姊們」,比起醫生或諮商師,鄰居姊姊有時反而會成爲更可靠的支援,我們也希望有一個這樣的角色在我們身邊,所以取了這個名字。只要年齡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不管是誰,都可以將自己的苦惱傳過來,我們會提供自己的想法,而且完全免費。經過了一段時間,我們這個小團體已正式註冊爲NGO社團,而我成了代表。

圖爲《微儀式:小事帶來不可思議的改變》書封,究竟出版社提供

無論何時都努力不想落後的我、爲了不被別人輕視而繃緊神經的我,現在居然懷着與某些人共生的想法,這讓我感到非常陌生。但是爲了治癒自己而開設的部落格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志同道合的人們很自然地聚集在一起,我決定相信這種「自然」,並步入三十歲後的人生,做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要做的事:幫助別人。

(本文出自《微儀式:小事帶來不可思議的改變》,究竟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