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或6% 真的要合有差嗎?

(圖/本報系資料照)

根據《牛津英文詞典》所定義的「後真相」,指的是「客觀事實對於塑造公共輿論的影響,遠不如訴諸情感和個人信念。」眼見藍白合雙方說好「以民調決勝負」,其結果卻反轉再反轉,歹戲拖棚讓時局治絲益棼。

問題關鍵只有一個。就是柯文哲民調讓侯友宜3%或是6%。藍營從「調查」着手,凡是統計必存在誤差,而且是「對稱性的誤差」。准此,所謂的3%,應該被當作誤差範圍,正負各3%,加總後是6%。但柯方認爲,3%就是3%,現在被國民黨從3%調成6%,欺負人已經欺負到骨髓裡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的確,從統計學上的誤差範圍來講,正負3%來回是6;但是,從政治實務而言,若說讓3%,確實容易約定俗成地視爲「3%就是3%」。所以,能不能將3%視爲6%,的確形成相當程度的詮釋空間。

只是,無論是6%還是3%,說真的,真的要合,有差嗎?如果要合作,現在卻在爭執這個問題,無形中是否更增添未來向主戰派解釋的難度?

坦白說,現在國民黨跟民衆黨的主戰派,在黨內的數量遠遠高於主和派,就像是隨時可能爆發的活火山。經過這場3%與6%的風波後,誰敢公開主和、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誰就很容易被孤立,甚至被丟在十字架上被祭旗。在沉默螺旋的傳播效應裡,理性、溫和的人反而成爲躲在角落、瑟縮發抖的小鵪鶉。

因此,決戰時間在即,我們想提醒國民黨與民衆黨陣營,如果能把時光快轉到明年1月13日投票結束的那一晚,請問爭3%或是6%到底便宜了誰?這種僵持於此的選擇,將會迎來什麼樣的後果?你們要如何面對、收拾即將到來的內部亂局?

再者,是你們各自政黨合作的初衷是什麼?合作的價值信念是什麼?還是隻想到利益分配?你們過去以來的堅持,爲什麼那麼禁不起壓力測試?如果3%與6%的差異,就足以顛覆藍白合當初所高舉的理想性,那麼繼續爭論下去,就可能開始讓選民狐疑,所謂的整合,恐怕仍缺乏堅不可摧的信仰與價值,否則又怎會才三兩下又開始未定在天?

藍白若從此刻的合作在即,重新走回彼此對撞,未來無論是三腳督或四腳督,即便選民發動自發性的棄保,也很難棄得乾淨。結果如何,大家心裡應該都有數,屆時兩黨除了扼腕,也只能展開另一波的相互指責。

最後,希望你們要記住,「以利交者,利盡則交疏;以勢交者,勢傾則交絕。」目前,按照藍白陣營對壘的走勢,我對未來既期待又悲觀。既然真要談到利益,個人希望藍白雙方能夠做到「求利當求天下利」。畢竟,政治人物除了善於玩弄上升氣流外,也得學會逆風飛行。

莽莽蒼生,誰主浮沉?端在藍白政治人物的一念之間。

(作者爲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