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凌至培:5G門診最具推廣普及意義

作者|張楠

出品|本站科技《5G+訪談》

萬物智聯的5G時代即將到來,2019年5月開始,本站科技重磅打造“5G+訪談”,邀請行業內大咖共話5G,探討“5G+”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本站科技將通過專業視角持續爲大家帶來5G最前沿的報道。

本期訪談,本站科技獨家對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301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凌至培教授

2019年3月16日,世界首例基於5G通訊技術遠程人體手術成功完成。此次手術的發起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凌至培。

手術跨越北京三亞兩地進行,身處三亞的凌至培,通過5G網絡實時傳送的高清視頻畫面,對北京一位患者的“腦起搏器” 植入手術完成了遠程操控和指導。此次手術兩地相隔3000公里,耗時約3個小時,自此,5G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價值得到了真正意義的體現。

5G遠程醫療手術現場(來源:本站科技報道)

4G時代便開始嘗試,5G時代終於實現

“2019年以前,我對5G並沒有太多認知。”凌至培主任對於5G在醫療領域價值的關注和認知,始於一次偶然看到的實驗

2019年1月8日,凌至培在媒體上看到一篇報道,301醫院肝膽外科與福建聯通合作在50公里以外,通過5G在動物上進行遠程手術實驗,在看到報道後,凌至培敏銳地察覺到,5G技術在醫療領域產生價值的時機到了。於是,凌至培開始利用互聯網等渠道搜索5G技術相關資料,並積極聯繫各方推動合作。

“其實在4G時代,我們就一直在嘗試針對帕金森手術的遠程指導。”凌至培談到,在4G時代,凌至培嘗試使用德國軟件進行遠程手術指導,當時的手術室並沒有完善的網線佈局,凌至培便使用手機熱點,自己建立起網絡環境,進行遠程手術指導的嘗試。

“一開始的實驗侷限於手術室內部、手術室之間進行,之後發展到不同樓層進行遠程實驗,不斷擴大實驗距離。經過實驗證明,遠程手術指導的整個流程和模式是可行的。”雖然當時的網絡整體表現還比較卡頓,但凌至培在4G時代就堅定的認爲,只要網絡條件允許,遠程手術指導是絕對可行的醫療方案。

凌至培介紹到,基於臨牀需求,目前301醫院腦起搏器手術水平在業內相對較高,在腦起搏器手術中,腦起搏器系統的電極放置的精確度要求較高,因此,遠程手術的實時指導是一種必要的需求。“過去的手術,必須醫生本人到達當地醫院去實地幫助操作,但是由於手術數量太多,精力和時間都不允許。”凌至培談到。

2019年,凌至培開始對5G技術進行了深入瞭解,並通過華爲客服了解5G相關情況。2019年1月17日,凌至培團隊與中國移動5G醫療團隊開會,提出自己對於5G醫療的需求。“解放軍總醫院在三亞有301醫院海南分院,神經外科實行大學科制,所以我在北京及三亞兩地工作,對於兩邊的資源都比較熟悉,恰好301海南醫院也在推進5G醫療應用,合作特別順利。”

於是,在2019年春節之前,凌至培整合各方資源,針對5G遠程手術進行了調試和佈置,2019年3月16日,全球首例5G遠程腦起搏器人體手術成功完成。

患者對5G遠程門診滿意度超95%

凌至培對5G遠程門診、遠程手術始終充滿信心,但是在手術沒有成功案例之前,從患者的角度講,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做“小白鼠”。“第一次總是很少人願意接受。”凌至培說到。

接受全球首例5G遠程手術治療的患者來自東北,是一位跟凌至培教授跟進治療了五年的病人。手術前,病人對於5G手術這種“嚐鮮”操作充滿了擔憂。“你在3000公里外,給我腦袋打洞,是在開玩笑嘛?”起初,病人對於5G遠程手術的效果表示質疑。

於是,凌至培耐心地爲病人解釋5G遠程手術原理以及操作流程,並極力讓對方相信,5G遠程手術與現場手術的效果並無差別,“就像我現在手術檯旁邊的感覺一樣,只是距離拉遠了。”凌至培不厭其煩地安慰病人的緊張情緒。

實際上,5G遠程手術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完全感覺不到距離感,凌至培介紹,由於5G的高速度、低延時、大帶寬等特點,在手術過程中,從北京到海南的一個手術動作,來回耗時僅爲79毫秒,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最後的結果是,病人對於此次5G遠程手術的效果完全滿意。

此後,由於工作的需要,凌至培教授在去年下半年需要在海南301醫院工作較長一段時間,大量找凌教授的患者又不能都去三亞找凌教授看病,凌教授在2019年7月16日嘗試開通了5G通訊下三亞海南醫院與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的遠程門診,通訊流程,畫面清晰,與患者溝通交流時延。據凌至培介紹,截至目前,301北京醫院與海南醫院之間點對點的5G遠程門診,接診病人已經超過1000例,前500例,醫院方面的調研結果顯示,95%的病人對5G遠程門診效果表示滿意,“大家都認爲解決問題纔是最終目的。”凌至培顯得很欣慰。

5G遠程手術代表尖端,遠程門診更具普及意義

凌至培介紹到,5G目前對於醫療領域的最直接應用價值,大致分爲兩個主要場景:5G遠程門診(會診),和5G手術遠程指導。

凌至培認爲,由於5G遠程手術對於網絡及設備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較高,因此即便可以完美實現,但是在實際手術過程中,依然需要一定人力在現場保證手術不出差錯,順利進行,從而導致人力成本等方面,並未做到本質性節省。“5G遠程手術的意義,更多地代表了技術的前沿,5G遠程手術指導和5G遠程門診,更加具有推廣和普及的意義。”

關於5G遠程在醫療成本方面的優勢,凌至培談到,以安徽合肥病人爲例,如果專程來北京進行門診,各項費用的總和至少在2000元左右,而5G遠程門診的成本,至多爲上述成本的五分之一。對於患者來講,既節省了費用支出,同時也降低了治療的時間成本。

此外,5G遠程門診更加具有推廣意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於國家醫聯體政策和宗旨的契合。

凌至培介紹到,由於目前國內醫療資源兩極分化嚴重,資源分配存在差異,國家推行醫聯體政策,即通過以301醫院爲代表的三甲醫院對於地方醫院的幫扶,最終實現80%的病人留在縣醫院或地方醫院,而三甲醫院則集中醫療資源解決複雜的疑難病例,從科學角度講,醫聯體政策是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

然而,目前的現實情況並不理想。以301醫院爲例,幫扶醫院覆蓋幾十家,由於需要爲每家醫院派出具備一定級別的醫生進行幫扶,以每個醫院派出兩個副教授進行幫扶計算,覆蓋50家醫院就需要100個醫生,實際執行中很難實現。

推廣和普及5G遠程門診後,以神經外科爲例,除急診手術外,普通病症的複雜病例,都可以通過5G遠程的指導完成門診和會診,三甲醫院則可以集中時間解決累計的複雜病例,在節省病人治療成本的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三甲醫院的資源分配壓力。

5G醫療疫情期間作用巨大,政策需進一步完善

關於疫情期間5G醫療的發展和全新應用場景的發掘,凌至培總結爲兩個主要方面:第一是疫情一線的5G遠程會診的應用場景,第二則是5G無接觸服務機器人以及5G遠程查房等應用場景。

疫情之前,5G遠程門診基本爲醫院與醫院之間的點對點操作,而在疫情期間,由於患者不方便親赴醫院,特別是考慮到湖北地區帕金森病人的實際情況,凌至培主導嘗試了醫院與湖北病人在家中進行免費5G遠程門診的嘗試。患者只需使用手機接入,便可以與醫院中的醫生連線完成5G遠程門診。

凌至培介紹到,在得到院方的批准後,團隊就開始進行5G遠程門診實驗,隨着病人需求的增加,凌至培團隊工作組甚至開始進行有序的排班出診,疫情期間共計完成200例以上患者於家中進行的5G遠程門診。

凌至培表示,目前301醫院進行的5G遠程門診以及會診,對於患者均爲免費,在推廣普及的過程中,由於各種無法預測的風險存在,更需要相關配套政策方面的跟進完善,如果將5G醫療常態化,則需要相關政策明確5G門診的收費標準、醫保政策以及風險責任主體等實現合理合法

對於中西方在5G遠程醫療方面發展現狀的對比,凌至培表示,由於中國在5G商用方面相對比較領先,因此中國目前在5G遠程醫療整體發展處於世界前列。“關於5G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我們還在探索的過程中,從示範中心到真正臨牀應用,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特別是在推廣層面,還需要技術、政策等一系列元素的協作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