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萬改造一個160㎡的家,只爲四房變兩房

村花買房子的文章看多了,今天來一期室內設計師和老房改造的故事,希望給糾結老舊小區居住體驗的買房人一點參考。

本期特邀《居住在中國》欄目首期主角:室內設計師KK,她要在38W預算內,翻新一個160㎡的家。

看完發現,只要裝修得好,住在老舊小區也可以擁有人類高質量生活。

樓齡40年“老大房”雖舊,

但擁有無限可能性。

走在廣州老城的街道,樓棟外氧化的外牆,陳舊的門口,都透露出它們所經的歲月風霜,很難想象,住在裡面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而KK一直是租住在新小區,對於老舊小區,初印象也是跟大衆一般,外立面脫落斑駁,內裡細嗅是黴溼的味道,空氣中瀰漫着灰塵……

直到與這套有着40年高齡的“老大房”相遇,她才發現,老房子也可以住得很舒服。

這套房子,是Derek奶奶留下的,位於越秀區,雖然有着40年的歷史,但保養得意外得好,淺黃的外立面,還有加裝後沒有造成任何遮擋的電梯,綠意盎然的小區環境,乾淨整潔的街道,對比高樓林立圍繞的小區,別有一番風味。

而且是少見的大面積和方正戶型,160平的4房3衛,不過也有着老房子不可避免的問題。

首先整個房子格局雖然板正,但是樑柱不少,空間隔斷性強,導致房內採光度較差。

房子的功能分區很雜亂,淋浴間和洗手間是分開,淋浴間位於入門右手邊,而洗手間則是位於廚房旁,入門左手邊則是一個廢棄洗手間,後方是一個雜物房,洗漱動線並不合理。

其次,裝修偏老舊,有着40年樓齡的它採用的是80年代的設計,傢俱也都是老一輩最愛的紅木款式,而且Derek太太也非常喜歡買二手的和中古傢俱;雖然他們在15年翻新過地板,但經常會有漏水現象。

而且家裡的雜物還是比較多的,源於Derek夫婦很懂生活,愛好很廣泛,做飯、品酒,看書、聽歌、愛逛中古市場、高爾夫……所以他們希望房內四個櫃子的書,四個大專業酒櫃,還有他們的音樂玩具:一臺大的B&O音箱、唱片機、muji的光碟音響,Sonos five,四張大藤椅等老式傢俱,都能留下。

另外,房子內的兩個陽臺,放着生鏽的鐵架子和被腐蝕的鐵鏽網,綠植攀爬、纏繞在鐵架子上進行野蠻生長……

亂且舊,但充滿着無限可能性,這是KK對這套房子的評價。

城市裡的玻璃房,

另一種“小資”生活。

Derek給到的預算是38W(含裝修家電),但對於160㎡的面積來說, 預算非常緊湊,因此KK將重心放在改善動線方面,儘量少動牆體的情況下,做了新的佈局和動線的規劃,硬裝則主要解決水電老舊問題。

房子格局方面,一個次臥改爲餐廳,一個改爲書房,只留下2個臥室,客廳和飯廳空間打通,增大活動空間。

原來入門處的廢棄洗手間改爲入戶玄關和洗衣處,沐浴完後可以將衣服放進洗衣機裡,不需要再繞去廚房,同時也可以收納清潔工具;原來的洗衣區則擴充爲廚房,滿足主人家喜愛做飯的習慣。

原來的廁浴分離則做了保留,但在牆體規劃的時候重新分配,解決了廁所對着客廳的問題和乾溼分區的問題,也增加了廁所旁邊的收納,這樣兩者空間利用得恰到好處。

另外,在各個空間之間的牆體(非承重牆)加推拉窗戶,譬如餐廳和廚房之間的窗讓廚房變爲半開放式設計,既能在餐廳看到廚房的動態,並和廚房內的人進行互動,又可以防止油煙擴散到餐廳。

客廳、次臥和書房之間的牆也增加了窗戶設計,增加房子採光面積的同時,也可以加強客廳和各個空間聯通度,減少封閉性,整個空間彷彿是一個透明的玻璃房。

屋內顯眼的樑柱,她沒有做拆動,只是巧妙的修飾,譬如客廳的樑柱,直接用收納櫃覆蓋,保證美觀的同時也增加了收納空間;還有頂樑,也是直接往下延伸做儲物櫃,兩者很好融合在一起,絲毫不違和。

整個改動雖然看似簡單,但能夠使房屋功能分區更合理,但又不需要過多地拆除牆體,增加硬裝成本,做到“便靚正”的效果。

KK一直遊走在新區,時常面對嶄新的城市界面,因爲這套房子,她開始穿梭在廣州老城街道,感受着這裡的慢節奏,看看在濃密樹蔭下漫步的老人們,一種愜意感油然而生。

如果內裡裝修好了,配上成熟的生活氛圍和濃厚的煙火氣,生活的味道一下就出來了,居住舒適度並不亞於望江大平層。

最後,村花有話要說…

雖然本期故事面積僅供欣賞,但方法可以參考。

其實走在老區,可能一眼過去都是灰色水泥牆,但其實有不少老房子經過翻新,樓梯外立面和小區內裡都維護得不錯。

雖然有戶型奇葩、採光不足等硬傷,如果有看中,可以提前諮詢下室內設計行業的人士,看是否能通過裝修改善,畢竟中心地段,成熟的生活氛圍,半小時通勤圈,是很難複製粘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