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印度人來自哪裡?有三大祖先來源
3月6日(星期三)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1、今年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大選將影響未來數十年的氣候政策
今年,全球五個最大的碳排放地區——美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歐盟的選民將走進投票站。這些國家和地區不僅佔全球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人爲碳排放量也佔同等比例。
這幾場關鍵選舉的結果將決定人類是否能夠扭轉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數據顯示,按照當前的氣候政策,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約2.7攝氏度,這遠遠超過2015年巴黎協定設定的1.5攝氏度目標。雖然長期的氣候目標有助於避免全球氣溫進一步升高0.6攝氏度,但這需要各國政府採取更多措施,包括那些將在今年選舉產生新領導人的國家。今年的選舉成爲轉折點的可能性很大。
2、尼日利亞的“神秘疾病”可能是腦膜炎
世界衛生組織確認,今年2月中旬在尼日利亞貢貝州報告的造成30人死亡的所謂“未知”疾病,可能是當前季節性流行疾病腦膜炎。該機構收到了關於數十人死亡的報告,但調查後發現,實際上僅有三人因腦膜炎去世。
尼日利亞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及非洲區域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尚未對此次貢貝州的疫情報告作出確認或否認。科學界強調,這一事件凸顯了建立全面疾病監測體系和確保及時通訊的重要性。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1、印度人來自哪裡?大規模的基因研究帶來驚喜
最近在預印本雜誌《bioRxiv》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是迄今爲止針對南亞地區最大規模的全基因組分析。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印度-伊朗祖先的起源,還揭示了古代狩獵採集者在該地區定居的時間。這項研究還帶來了一個驚喜:尼安德特人(人類進化史中間階段的代表性居羣)和他們的近親丹尼索瓦人在該地區基因的豐富多樣性。由於在印度沒有發現相關化石,這一發現讓科學家們對這些古代人類的遺傳信息如何抵達印度,以及爲何能在那裡留存下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部分的印度人可以追溯到三個主要的祖先來源:數千年來一直在該地生活的狩獵採集者、公元前47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遷入的伊朗血統農民,以及大約在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間從歐亞大草原中部遷入的牧民。
2、韋伯太空望遠鏡顛覆了宇宙學?也許誇大其辭
最近有報道稱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顛覆了我們對宇宙的現有理解,但這一說法可能有些過頭。
JWST拍攝的第一張圖像中,它捕捉到了早期宇宙中看似巨大的星系,因其體積之大而難以用現有的宇宙學理論解釋。然而,《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最新分析哈勃太空望遠鏡(HST)舊數據的研究表明,這些被認爲是“宇宙巨獸”的星系,可能有着更爲平凡的解釋,且不違揹我們對宇宙標準模型的理解。
韋伯太空望遠鏡首次深入探索遙遠宇宙的圖像立即引發了轟動,它不僅捕捉到了遠超天文學家預期的大量星系,而且這些星系中有一小部分看起來質量驚人,比理論預測的重100倍。它們被稱爲“宇宙破壞者”,因爲它們與科學家關於宇宙進化的假設背道而馳。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1、世界上最小的二維碼,靈感來自葉蟬的“微小體”
在面對數據保護的挑戰時,科學家們不斷探索新領域,以提升信息的安全性。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這一努力中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成功開發出一種能顯著提高光學安全性的逐像素可見僞裝技術,用於紅外監視和增強防僞措施。
這項技術的創新之處在於受到了葉蟬表面分泌的“微小體(brochosomes)”的啓發。這種具有出色隱蔽能力的納米結構能有效地吸收光線,而非反射,就像斗篷一樣幫助葉蟬在自然環境中隱身,躲避天敵。科學家們認爲,通過模仿這一自然現象,能夠大幅提升數據編碼技術的隱蔽性和安全性。
2、新型電解質增強無人機鋰離子電池應力恢復能力,可擴大二次應用潛力
鋰離子電池因設計小巧、高效存儲能而在無人機應用中受到青睞,然而,它們仍有不足,尤其是面對特殊應用的高功率需求時。比如,無人機起飛時的壓力對電池是個大挑戰,這可能導致損壞和縮短使用壽命。而對於無人機垂直起降飛行,鋰離子電池的穩定性極爲關鍵。
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ACS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新技術開發了新型電解質,旨在解決無人機飛行等高強度操作過程中鋰離子電池所面臨的壓力問題,還使得這些電池在低強度場景得以重複使用。
3、久坐不動導致更高死亡率,運動也不能消除負面影響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Hebert)進行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即使是積極參與劇烈運動的老年女性,如果每天久坐時間超過11.7小時,其死亡風險也會比較少坐着的人高出30%。
這項研究通過分析6489名年齡在63至99歲之間的女性一週內的活動量和坐姿習慣,揭示了久坐習慣與增加的死亡風險之間的直接聯繫。研究人員對這些女性進行了8年的隨訪,以評估她們的死亡率。
這項研究首次利用一種先進的機器學習算法——CHAP,首次詳細探究了總坐時間及其分佈對健康的影響。久坐行爲指的是任何清醒時的行爲,包括坐下來或斜倚着,能量消耗很低。該算法是通過機器學習實現的,這提高了它準確區分坐着和站着的能力。
研究人員解釋稱,當一個人坐着的時候,全身的血液流動減慢,從而減少葡萄糖的吸收;肌肉不怎麼收縮,減少了任何需要消耗氧氣來進行肌肉運動的活動;此外,脈搏率也會變低。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新研究揭示生命源自“RNA世界”的有力證據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界就提出了“RNA世界”假說,認爲生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個由RNA分子主宰的史前時代,這些分子不僅構成了早期地球生命的基礎,還爲達爾文進化論提供了驅動力。最近,美國獨立非營利科學研究機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一項創新研究爲我們理解生命如何起源提供了新的視角,強有力地支持了“RNA世界”假說。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現了一種特殊的RNA酶,它能夠精確地複製其他功能性RNA鏈,並允許隨時間演變出新的分子變種。這表明,生命最早的進化可能就是在RNA的微觀世界中發生的。
這一發現進一步推進了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用RNA重建生命起源的可能性,爲探索生命在地球乃至其他星球上如何形成提供了直接的實驗基礎。
2、3D打印的皮膚可以縫合傷口,並含有毛囊前體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來自臨牀獲得的人體組織中的脂肪細胞和支撐結構,開發出了一種3D打印皮膚的新技術,這項技術不僅能夠精確修復大鼠的損傷,而且還可能對人類的面部重建手術和毛髮生長治療產生深遠的影響。
該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上,並獲得美國專利商標局的專利授權。
與以往科學家所能打印的單層皮膚不同,該團隊首次實現了在手術中打印出包含皮下組織在內的多層活體皮膚系統。(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