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電子遊戲可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4月12日(星期五)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1、又一起學術造假事件?這種磁共振成像技術本有望改變大腦研究,然而卻未能被複製成功

神經活動直接成像(DIANA)是一項被視爲測量動物大腦活動的革命性技術,有望迅速繪製神經元活動圖,並實時追蹤神經元放電。然而,自這項技術由研究團隊於2022年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以來,除了最初的研究團隊及合作者外,沒有其他團隊成功復現該研究描述的結果。

最近,兩個獨立團隊發表了他們複製該技術失敗的經歷。這些研究發表於3月27日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指出最初的結果可能源於實驗誤差或數據篩選,而非真實的神經活動。

韓國成均館大學的物理學家樸章然,作爲最初研究的領頭人之一,依然堅持他的實驗結果是準確的。他表示:“我也非常好奇,爲什麼其他團隊無法複製神經活動直接成像技術。”

《科學》雜誌在給《自然》的一份電子郵件中指出,儘管報道負面結果很重要,但《科學進展》的研究“未能對最初的研究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因兩篇論文在方法上存在差異。

2、科學家首次在藻類中發現能固氮的細胞器

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 SantaCruz)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細胞器,這種細胞基本結構能將氮氣轉化爲對細胞生長有利的形式。

在藻類中發現的這種被稱爲硝化質體的結構,可能促進植物的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能夠自主“固定”氮,從而提高作物產量並減少對化肥的依賴。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

2012年,研究人員報告發現,海藻Braarudosphaerabigelowii與一種名爲UCYN-A的細菌密切互動,後者似乎存在於藻類細胞內或表面。研究假設UCYN-A將氮氣轉化爲藻類生長所需的化合物,例如氨,並認爲細菌從藻類中獲取碳基能源。

但最新研究表明,UCYN-A實際上應視爲藻類內部的細胞器而非獨立有機體。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研究發現,對生命至關重要的糖酸可能在星際雲中形成

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稱,通過計算模擬和實驗室實驗,科學家們發現甘油酸可以通過二氧化碳和乙二醇在星際雲中經歷輻射驅動的反應而生成。

甘油酸在細胞代謝、能量平衡和光合作用中發揮着關鍵作用,並且能夠促進其他對生命至關重要的複雜分子的形成。這種酸性糖之前已在隕石中被發現,表明其可能在外太空中自然生成。儘管天文學家尚未直接在太空中觀測到甘油酸,但他們推測它可能在如獵戶座星雲這樣的星際雲中形成,那裡充斥着氣體、等離子體和塵埃。

單憑望遠鏡觀測無法充分解釋有機化合物如何在太空中形成。然而,天文學家能夠辨識星際雲中的氣體成分,而化學家則能預測這些氣體在受到輻射影響時的化學反應。這種研究方法讓科學家們能夠展示如何在模擬星際條件下合成簡單的糖類,如核糖。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侏羅紀時代化石爲人類耳朵和牙齒進化提供新見解

來自中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對侏羅紀時代的化石進行了兩項獨立的研究,這些研究爲理解像人類這樣的哺乳動物的進化提供了新的見解,特別是關於哺乳動物耳朵和牙齒的形成。

這兩項研究分析的是四塊超過1.64億年曆史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三塊來自於Shuotheriids,這是一種與恐龍同時代的、體型相當於老鼠的動物。

之前,專家們對Shuotheriids的牙齒和耳朵結構的排列方式感到困惑,不清楚哺乳動物是如何從恐龍統治的時代過渡到自己統治的時代的,以及不同的進化分支是如何相互聯繫的。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指出,這項研究挑戰了現有的理論,併爲哺乳動物進化史提供了新的視角。這項研究基於近期在中國發現的化石,爲理解疏齒目動物的系統發育關係和進化軌跡提供了關鍵的見解。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研究顯示人們在算法決策中更易發現自身偏見

美國波士頓大學奎斯特羅姆商學院(Boston University QuestromSchool of Business)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在算法做出的決策中,比在自身決策中更容易察覺到偏見,即便這些決策相同。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研究表明這種現象有助於決策者識別並糾正自身的偏見。

研究者通過一系列實驗探討了社會偏見的影響,包括種族、性別和年齡偏見,並對比了人們的決策與算法決策的受偏見影響程度。實驗中,參與者有時會看到算法的真實決策結果,但在某些情況下,所謂的算法決策實際上是參與者自己的選擇,只是進行了僞裝。

結果表明,參與者更傾向於在認爲是算法做出的決策中看出偏見,而不是在自己的決策中。研究還發現,與他人的決策一樣,算法決策中的偏見同樣易於察覺。研究參與者也更傾向於在事後糾正這些帶有偏見的決策,這對未來減少偏見至關重要。

2、僅憑意志力實現目標者更值得信任

根據美國心理協會的研究,相比使用外部激勵或威懾策略的人,那些憑藉意志力克服誘惑並實現目標的人被視爲更值得信賴。

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在線實驗,探究了人們如何看待使用承諾策略與僅憑意志力實現目標的個體的不同。該研究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上。

研究表明,選擇使用承諾策略的個體可能被視爲有個人性格缺陷。這意味着,人們認爲需要外界幫助(而不是僅僅依靠意志力)的個體在過去可能更頻繁地遭遇失敗,因此他們自我控制的能力較弱。

3、研究揭示醛對DNA損傷和衰老的影響

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醛類物質作爲代謝副產品與早衰關係密切。這一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提供了關於早衰病的新見解,並探討了如何通過控制接觸醛誘導物質(如酒精、污染物和煙霧)來對抗衰老的潛在策略。

該研究小組發現醛類物質不僅對個人健康構成威脅,也是衰老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研究表明:“DNA損傷與衰老現象相關,而我們首次提出醛源性DNA損傷與早衰之間的直接聯繫。”

這項研究不僅對遺傳性疾病具有重要意義,還表明醛誘導的DNA損傷可能在普通個體的衰老過程中發揮作用。通過揭示醛類物質與細胞衰老之間的聯繫,研究展示了環境因素對人類健康和壽命的深遠影響。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電子遊戲能提升注意力和記憶力

根據《英國心理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經常玩遊戲的人在進行認知功能測試時(包括注意力和記憶力)表現出更優異的成績。

這項研究由愛爾蘭利默里克大學(University of Limerick)的萊羅電子競技科學研究實驗室(Lero Esports Science Research Lab)進行,共有88名年輕人蔘與,其中一半每週玩超過7小時的動作視頻遊戲。

參與者接受了三項認知表現的測試:一項反應時間測試、一項評估執行功能和工作記憶的數字與字母切換任務,以及一項用於評估視覺空間記憶的迷宮任務。

研究結果顯示,經常玩遊戲的參與者在數字-字母切換任務和迷宮任務中的完成速度,分別比非玩家快12.7%和17.4%。

2、科學家解決了一個近一個世紀的數學難題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拉姆齊(Ramsey)問題一直是數學界的難題之一。

目前,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已經解決了拉姆齊問題r(4,t),這個問題困擾了數學界數十年。他們的研究成果正在接受《數學年鑑》(Annalsof Mathematics)的審查。

簡單地說,拉姆齊理論探討的是圖論中的點和線的佈局。該理論預測,如果一個圖足夠大,就能在其中找到一種特定的順序——一組點之間要麼沒有連線,要麼擁有所有可能的連線。這被表示爲r(s,t),其中s代表有直線相連的點,t代表沒有直線的點。

例如,著名的拉姆齊問題r(3,3)有時被解釋爲“朋友和陌生人定理”,即在一個六人聚會中,必然存在至少三個人彼此認識,或者三個人彼此不認識。r(3,3)的答案是6。

圖:儘管拉姆齊問題如r(4,5)表述簡單,但其可能的解決方案几乎無窮無盡,這使得它們極具挑戰性。(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