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看雷公蛙、烏來杜鵑覆育有成

石門雷公蛙。(新北農業局提供)

聯合國將每年5月22日訂爲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今年主題是「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我們的食物,我們的健康」,說明生物多樣性對飲食安全的重要性。爲讓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新北市政府農業局致力於特殊原生植物維護工作,包括原生物種保護、棲地營造以及宣導教育等,並針對烏來杜鵑(野外滅絕等級)、豔紅鹿子百合(國家極危等級)、 雷公蛙(臺北赤蛙保育類二級珍貴稀有)等瀕危物種進行復育工作。

石碇街道上的烏來杜鵑,美不勝收!(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烏來杜鵑分佈侷限於北勢溪沿岸,因翡翠水庫興建將其棲地全數淹沒,致使其於野外全數滅絕;隨着扦插技術成熟及穩定,新北市農業局近年致力於覆育烏來杜鵑實生苗,與嘉義大學林瑞進助理教授合作,在石碇高中小格苗圃進行技術指導,採集當地種子現地培育,建立北部覆育基地,以期透過增加種內基因歧異度提升野地存活率,目前已種植超過2萬9,000株。

三芝梯田。(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豔紅鹿子百合主要分佈於平溪區,早期因花形特殊美麗、經濟價值高而遭受嚴重的採集壓力,使其面臨生存危機。農業局推動覆育工作,除尋找原生野地栽植,更着重在地參與,由最初需配苗種植,至今平溪紫東社區及嶺腳社區已嘗試自行採莢繁殖,並於區內植栽約6,000株。

石碇高中烏來杜鵑扦插 。(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雷公蛙本臺灣平地常見的蛙類,對陸地環境水質非常敏感,是環境指標物種,但多年來由於農藥除草劑濫用,導致棲地破壞,使其族羣急遽減少,僅零散分佈在北部和南部低海拔農墾地和平原草澤。農業局對於雷公蛙的保育覆育策略,是針對三芝與石門一帶適合雷公蛙棲息的區域,積極與近年持續進行生態友善耕作農民合作,在農地中保留或營造適合雷公蛙棲息的環境與廊道,讓雷公蛙能順利生存繁衍。

不論是植物或動物,目前生物多樣性的減退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活動的結果。爲響應「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呼籲大衆將保育、覆育工作視爲生活安全的基礎,以及改變糧食系統和改善人類健康的關鍵催化劑,同時促進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與恢復生態系統等,希望讓民衆更有感生物多樣性與生活息息相關,進而關心及落實保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