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帶你瞭解歐洲航天局的歷史,它和歐盟有什麼關係?

2020年,我國發射了中國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展開了我國空間站的建設序幕。2022年,我國空間站正式完成建設,擁有了目前世界上和國際空間站分庭抗禮的空間站。

從我國空間站建設階段開始,就有傳言說歐洲航天員將會來到這裡參加任務,並且有幾位航天員特意學習漢語,以便能看到我國空間站的文字。每一次航天員輪換,也總有人猜測會不會有外國航天員的身影,結果遲遲沒有看到他們入選。

最近,大家的疑問終於消除,歐洲航天員將不會登陸中國空間站。根據歐洲航天局局長Josef Aschbacher的說法,由於預算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他們目前不打算派遣航天員來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我們知道,這些航天員終究是歐洲航天局的“員工”,必須要服從安排。這麼看來,這些航天員確實錯過了來我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機會。

那麼,歐洲航天局到底是怎樣建立的呢?它有怎樣的歷史呢?今天咱們來聊一聊。

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種族、經費等種種因素,大量的歐洲科學家都離開了西歐,前往美國工作,導致大量科研人員的流失。儘管到了20世紀50年代,歐洲的經濟有所復甦,但仍然不足以支持像航天這樣重大的科研項目。

然而,那個時候全世界都清醒地意識到航天事業的重要性,不發展航天事業是不可能的。隨着美國和蘇聯在航天科技方面展開競爭,歐洲各國也開始着急。他們意識到,既然僅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展開能夠和美蘇分庭抗禮的航天科技研究,不如歐洲各國聯合在一起,羣策羣力,開展航天事業。

尤其是在1957年10月4日,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發射成功,發射者又是和西歐政治形態不同的前蘇聯,這就更讓歐洲着急了,甚至有人稱之爲斯普特尼克危機。

1958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正式批准成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競賽正式展開。同年,意大利科學家Edoardo Amaldi和法國科學家Pierre Auger召開了一次會議,同時有另外八個國家的科學家代表出席,共同商討建立西歐聯合太空機構。

在西歐各國的討論之後,有兩個機構於1962年得以成立,分別是歐洲運載火箭發展組織(European Launcher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簡稱ELDO)和歐洲空間研究組織(Europe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簡稱ESRO)。

尷尬的是,從1968年到1972年,ESRO連續發射了7顆人造衛星,而主要負責研究發射系統的ELDO卻啥也沒研究出來。爲什麼呢?答案很簡單,人多有人多的好處,但也有人多的壞處,說得通俗點,就是一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更何況就算大家聯合在一起,經費仍然沒有達到隨便用的程度,即便是ESRO,也面臨着經費不足的困境。

到了1975年,這個局面終於得到了改變。當時,ESRO和ELDO合併爲同一個機構,這就是今天的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簡稱ESA),總部設在巴黎。當時歐空局一共有10個成員國,分別是比利時、丹麥、法國、西德、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國。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時間裡,又有愛爾蘭、奧地利等國家的加入,以及像加拿大這樣非歐洲國家的深度合作,這些新鮮的血液對於歐洲航天局的發展也是有重要幫助的。

說起來,歐洲航天局和歐盟都是歐洲國家之間聯合成立的機構,但二者的成員國並不相同,權限範圍也不一樣,所以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機構,並且沒有從屬關係。因此,在許多平臺上,這次新聞被描述爲“歐盟禁止航天員登中國空間站”,這裡的主語是有問題的。

即便如此,歐空局除了爲歐洲各個國家服務之外,確實也爲歐盟提供了一些涵蓋整個歐洲的服務,比如哥白尼深空探測任務等。因此,歐空局也能從歐盟處獲得一些預算,最近這部分預算的比例已經達到了20%左右。有的時候,在介紹歐空局時,有人也會將歐盟的旗幟作爲代表,但並非歸屬關係。

時至今日,歐洲航天局確實已經成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太空機構之一,他們的普朗克衛星、XMM-牛頓衛星等航天器都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太空觀測設備,還擁有阿麗亞娜系列運載火箭、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的伽利略導航衛星系統等世界頂尖的太空設備。

當初因爲經費不足而建立的歐空局,如今也成了“大款”,反而是美國宇航局的經費出現了捉襟見肘的問題。不論是當初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還是現在的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都因爲經費不足的問題向歐空局求助,歐空局慷慨解囊的同時,也獲得了這兩臺設備的觀測權利。

除了美國之外,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和歐洲航天局有合作,其中也包括我國。

就比如我國在2020年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在飛行過程中,就得到了歐洲航天局在深空探測方面的幫助,實現對天問一號的聯絡和控制。還有2024年將要發射的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也帶有歐洲航天局的一個科學載荷。

大家最近最關心的,還是雙方的航天員合作關係。

要知道,在2015年的時候,我國航天局和歐空局就簽訂了合作協議。次年,我國航天員葉光富就前往意大利進行學習了。2017年,歐洲航天局的航天員Samantha Cristoforetti和Matthias Maurer也來到我國煙臺接受訓練,並且熟練掌握了漢語。Cristoforetti去年還引用了《蘭亭集序》,我們當時還聊過關於《蘭亭集序》的歷史。

如今,他們失去了來中國空間站的機會,對於他們來說確實非常可惜。關於這次事件的深層原因,我們就不做分析了。

回溯歷史,是爲了看到更遠的未來。既然歐空局的建立就是希望實現積少成多的壯舉,那麼這份壯舉中絕對少不了中國航天的力量。希望未來雙方還有更多合作機會,爲人類開創更偉大的航天事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