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躺着測骨密 抗隱形殺手「骨鬆性骨折」

嘉義長庚骨科關節重建科醫師陳俊良。(圖/陳俊良提供)

高齡化社會來臨,新慢性病觀念除了三高還有「一低」,低骨密度正悄悄威脅國人健康,骨質疏鬆症因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易被忽略,也被稱爲「沉默的疾病」,嘉義長庚骨科關節重建科醫師陳俊良指出,在臨牀上不少患者因爲骨折送醫才發現有骨質疏鬆症的問題!造成骨鬆的原因有原發性及續發性,原發性是指隨年紀增長骨質流失,因此建議65歲以上、停經的女性及70歲以上的男性進行骨密度檢測;續發性則是由其他病因導致,如內分泌問題、糖尿病、副甲狀腺亢進,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若本身有危險因子,建議也需要進行骨密度檢測,防患於未然。

停經、熟齡、高風險族羣需接受骨密度檢測

「骨質疏鬆症時常造成髖部骨折,若髖部骨折兩年內死亡率非常高,每五人就有一人會死亡」,陳俊良醫師表示,若輕忽骨鬆問題到發生髖關節骨折,除增加死亡風險,愈後狀況也都有限,不是走路不方便就是需坐輪椅、甚或到安養之家。他的團隊與臺北醫學院合作研究發現,髖部骨折若沒有接續治療,再發骨折機會相當高,死亡率也高,可能是「人生中最後一次骨折」,因此需要以積極態度提高骨質疏鬆症認知,評估骨折風險,早期篩檢不要等到骨折才進行治療。

除了65歲以上、停經女性及70歲以上男性及有危險因子族羣需要檢測骨質密度,陳俊良醫師進一步表示,如果日常有發現「矮、駝、痛」等症狀就應提高警覺,像是身高下降超過4公分或駝背、背靠牆,頭無法碰到牆且距離牆面大於3公分、背痛持續2周、或是走路跌倒就骨折的人,也建議到醫院進行骨質密度檢測。

陳俊良醫師解釋,現在骨密度檢測是採用DXA(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這相當於照得較久、較仔細的X光,照的部位在髖部與脊椎,檢查時間大約5-10分鐘,不但安全快捷,更能準確檢測骨密度,健保也都有給付。

骨鬆治療 自行停藥可能導致骨折風險回升

對於骨鬆的治療,陳俊良醫師說,骨鬆造成的骨折需要開刀治療,單純骨鬆的治療則以藥物爲主,分成口服藥或針劑,藥物主要分成三大類,一是不讓骨頭流失,維持骨本;二是促進骨頭生長;三是包含以上兩者的雙效功能。醫師會根據依病患的個別狀況及病患個別偏好提供適合的治療方式。

「骨鬆治療一個重點是不能間斷」,陳俊良醫師強調,骨鬆藥物需要持續使用纔會達到效果,而這一兩年疫情打亂骨鬆患者的就醫治療,患者不願意或因行動不便無法到醫院就醫,到診率減少三、四成,導致骨質密度數值下降,有的患者還被送到急診室,因爲又發生新的骨折。

陳俊良醫師分享,有位65歲阿伯骨鬆患者,因疫情沒有持續回門診追蹤,後來再看到他就是在急診室,患者沒有跌倒或外傷,但腰椎卻異常疼痛,原來是因日常裝水擡水所導致,結果就造成多處壓迫性骨折,疫情降低民衆回診意願,間接影響到骨鬆診斷與治療,患者就會有更高機會暴露於骨折風險中。

日常三重點 讓你存好骨本

一般人該如何日常生活中存好骨本?陳俊良醫師認爲,一是注意飲食習慣,涉取足夠鈣及維他命D,如深色蔬菜、海帶、豆類製品、乳製品;二是適度運動,不一定要到健身房做重訓,而是用身體本身的負重進行快走、太極拳或健康操等都可以;三是適度曬太陽,如早上或傍晚曬15-20分鐘太陽,讓體內的維它命D變成活性的,而這點就跟運動相輔相成,他建議早上或傍晚在戶外運動時,不要全身包緊緊,讓身體適度曝露在陽光下。

陳俊良醫師建議,要從年輕開始存「骨本」,日常生活中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均衡飲食、適度曬太陽、荷重運動、避免抽菸等,才能夠及早預防骨鬆性骨折的發生。

(本衛教文章由臺灣安進協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