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存款搬家趨勢不減,個人客戶熱衷理財搶購超長期國債,對公存款從大行流向城商行要“收益”

財聯社5月27日訊(記者 樑柯志)今日,第二期超長期特別國債對個人開售。財聯社記者從招商銀行網點人士處瞭解到,2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在開售半小時內已售罄。

財聯社記者從行業內瞭解到,近期個人客戶搶購超長期國債的現象,是當前銀行存款搬家的一個側面。隨着存款利率的持續下調和理財市場收益上升,無論是對公還是個人客戶,存款搬家的情況都越來越明顯。

5月27日,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財聯社表示,叫停手工補息的確驅使對公活期存款尋求更高收益,同時也要看到市場收益率上升對存款,尤其個人存款的吸引作用。

光大證券5月24日發佈報告顯示,5月以來理財收益率中樞3.4%,“脫媒”力量延續。截至5月19日,測算理財規模較月初增長超4000億,而2022-2023年5月理財月均增量不足1000億”。

此前,某股份行廣州分行網點人士對財聯社表示,叫停手工補息後,因爲有執行的時間差,部分對公資金從大行裡面部分轉移到城商行,簽訂年度協議存款等形式鎖定收益。

個人存款搬家新方向爲理財

5月27日,中行廣州分行某網點人士對財聯社表示,從去年開始存款定期化是大部分個人客戶的首選,不過,今年以來投資者增加了搶購地方債和國債的情況,同時,3月份以後購買各種理財和保險的比重增加了。

光大證券分析師王一峰5月24日表示,開年以來,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疊加市場資金面充裕,債市走牛對理財收益率形成提振,2024年1-4月固定收益類理財近1個月收益率中樞均在3%以上。

與此同時,隨着2023年12月國股行年內第3次下調存款掛牌利率,各期限掛牌利率均降至2%(含)以內,比價效應下零售一般性存款加速“脫媒”。數據顯示,4月居民存款減少1.85萬億,同比多減6500億,預估部分轉向銀行理財。

光大銀行研究員周茂華表示,近期數據的確顯示理財的規模在上漲,其中個人購買的情況從年初一直在增加,如果不是收益率和安全性增加,是無法產生吸引力的。國債很搶手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銀行存款結構性問題,總體上存款還是比較多。

全國性銀行對公活期存款受影響大,求助同業存單發行

在對公方面,5月26日,開源證券分析師劉呈祥測算,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涉及“手工補息”的存款合計約20萬億元,分別佔對公活期存款42%/55%/32%/20%。

財信證券最新報告也認爲,根據2023年末,上市國股行平均對公活期存款成本率爲1.18%,遠高於0.2%的五大行及招行掛牌單位活期存款利率判斷,對公存款定價“手工補息”情況可能較爲普遍。

根據財信證券靜態測算結果顯示:國股行手工補息對公存款規模或在17-19萬億之間,補息存款佔全部企業活期存款的比例或在50%-53%之間。

企業活期存款去哪裡了?財信證券劉敏認爲,對於大型央國企資金的保本性需求,資金可能流向現金管理類產品、短久期企業定期存款或結構性存款,對於財務管理要求相對寬鬆的其他企業存款,或部分流向固收類產品。

不過,對於近20萬億流出存款範疇,對銀行流動性和存貸比也有副作用。

開源證券劉呈祥表示,從負債端來看,爲填補對公活期存款流失的缺口,4月國有行同業存款發行量提升,較去年同期多發1188億元;從資產端來看,由於存款流失,4月國有行資金融出規模出現明顯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