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前,美國把一隻黑猩猩送進太空,回來後卻發現了不對勁

1961年1月31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基地,一枚水星-2號火箭發射升空。

美國人在這天,耗費了上億美元資金,把一隻名叫“哈姆”的黑猩猩,送上了太空。

那麼,美國爲啥要費勁巴拉的做這些呢?而這隻上過太空的猩猩,在重回地面後,又出現了哪些異常?

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請理性觀看

一隻黑猩猩的“出征”

太空,這個神秘莫測的未知領域,寄託着人類太多的憧憬和期待。

自從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將首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送入軌道,並就此拉開了,人類太空探索的序幕。

此後,整個世界都在翹首以盼,人類能夠親自飛向浩瀚的宇宙,一睹太空的真容。

然而,在那個航天技術還十分原始的年代,直接將人類送上太空,無疑是一場豪賭。

太空環境複雜多變,密閉的空間、失重的狀態、高能的輻射等諸多因素,都可能給人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

科學家們雖然躍躍欲試,但面對未知的風險,他們還是決定先從動物着手。

通過動物實驗來評估太空環境的影響,爲人類太空飛行積累經驗。

就這樣,一批特殊的動物被選中,成爲了航天事業的"先鋒隊"。

它們或是體型小巧的昆蟲,或是機敏聰慧的齧齒類,還有忠誠可靠的犬科動物,更有與人類十分相似的靈長目動物。

它們或是搭乘氣球,或是乘坐火箭,在科學家們的精心安排下,一次次地飛上太空,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序章。

而在衆多的動物航天員中,有一隻黑猩猩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後來被稱爲"太空第一猩"的哈姆。

只不過,哈姆並非一開始就是,科學家們的首選。

起初,美國宇航局計劃讓獼猴,擔任首飛太空的任務。

然而,在爲期數月的地面訓練中,這些獼猴們卻頻頻"罷工"。

它們或是不聽指令,或是情緒暴躁,完全無法勝任這項特殊的工作。

就在科學家們一籌莫展之際,一些人將目光落在了,更加聰明而親人的黑猩猩身上。

經過嚴格篩選,40隻身體健康、反應敏捷的黑猩猩被選中,參加了宇航員的訓練。

在爲期兩年半的封閉培訓中,它們學會了各種簡單的操作,比如開關電燈、收音機,以及在聽到指令時,拉動操縱桿等。

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對於黑猩猩來說,卻是極大的挑戰。

它們需要一遍遍地重複練習,直至形成條件反射。

除此之外,它們還要適應失重的狀態,學會在模擬失重環境下進食、如廁,甚至是忍受失重帶來的不適。

衆多的考驗讓不少黑猩猩半途而廢,最終,只有6只黑猩猩通過了所有測試,成爲了合格的預備太空宇航員。

而在這6只黑猩猩中,有一隻無論是在智力還是體能上,都表現得最爲出色,它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哈姆。

在訓練的最後階段,哈姆被選中,成爲了首飛太空的"幸運兒"。

對於即將到來的太空之旅,哈姆並沒有太多概念。

它只是在一如既往地,完成着訓練內容,進而渴望得到香蕉和蘋果的獎勵。

全然不知,它的命運即將發生,巨大的改變。

猩猩的太空歷險記

1961年1月31日,載有哈姆的水星2號飛船,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

目送火箭騰空而起的時刻,所有參與這項計劃的科學家和工作人員,都激動萬分。

而此時的哈姆,正穿着特製的宇航服,毫無懼色地漂浮在太空艙內,等待着全新的冒險。

然而,意想不到的意外,很快發生了。

由於火箭動力過強,飛船偏離了預定軌道,飛行高度比計劃中,還要高出數十公里。

這也就意味着哈姆要比預想的,更早地進入失重狀態,承受更大的壓強變化。

此時的哈姆,心跳驟然加速,呼吸也變得急促起來。

但令人驚歎的是,儘管身處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哈姆仍然嚴格按照地面指令,準確無誤地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操作動作。

雖然比平時稍慢了一些,但依然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鎮定和專注。

哈姆的出色表現,讓地面指揮中心的科學家們喜出望外。他們堅信,人類很快也能夠像哈姆一樣,從容地遨遊太空了。

在太空中飛行了16分39秒後,裝載哈姆的太空艙,終於返回到了大氣層。

此時,地面工作人員早已嚴陣以待,他們迅速搜尋到了降落的飛船。

等到打開艙門,映入眼簾的是一隻略顯疲憊,但神態輕鬆的哈姆。

除了鼻子上的一點擦傷,它安然無恙。

歡呼聲瞬間響徹發射現場,科學家們爭相擁抱,慶賀這場太空實驗的完美成功。

而功臣哈姆,則得到了一個大大的蘋果和香蕉作爲犒賞。

它一邊大快朵頤,一邊滿足地注視着,周圍興奮的人羣。

隨後,哈姆被送往華盛頓的國家動物園,接受進一步的健康檢查和修養。

最初的一段時間裡,哈姆看起來適應良好,依然神采奕奕。

它成了動物園裡的明星,每天都有大量遊客慕名而來,好奇地隔着玻璃窗觀察,這隻傳奇的"宇航猿"。

哈姆似乎也很享受這種關注,時不時衝着遊客做個鬼臉,或是賣力地表演幾個後空翻,逗得大家鬨堂大笑。

但慢慢地,飼養員發現"哈姆"的狀態,每況愈下。它變得懶散萎靡,飯量銳減,連最愛吃的香蕉,也提不起興趣。

醫學檢查的結果,令所有人大吃一驚,"哈姆"的心臟一直處於,高速運轉的狀態。

這極大地消耗了它的體力,也給器官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隨後趕來的航天專家得出結論,長時間的失重狀態,給"哈姆"的身體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害。

除了嚴重的心臟問題,"哈姆"的多個器官也出現了,衰竭的跡象,它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

得知實情後,目睹過"哈姆"升空壯舉的民衆,無不悲痛欲絕。

美國政府調集了,最優秀的醫療團隊,日夜照料"哈姆",希望能儘可能延長,這位英雄的生命。

在各方努力下,"哈姆"最終活到了26歲,雖然比黑猩猩的自然壽命,短了很多,但它的一生已經譜寫了,不平凡的篇章。

1983年,"哈姆"與世長辭。

爲了表彰它爲人類航天事業做出的犧牲,美國將"哈姆"葬在了,阿拉莫戈多的宇航員名人堂,與其他逝世的美國宇航員,長眠在一起。

航天事業與生命的思考

"哈姆"的故事,是那個太空競賽年代的一個縮影。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從未停歇。

在哈姆之後,又有許多動物被送上太空,它們有的活着回來,有的則永遠地留在了宇宙中。

每一次成功的背後,都有無數動物用生命換來的經驗和教訓。

與此同時,人類自己也開始向太空進發。

從加加林到阿姆斯特朗,從地球軌道到月球表面,人類一次次地突破自己的極限,不斷地刷新着航天曆史。

而在這個過程中,蘇聯和美國之間的太空競賽,也愈演愈烈,成爲了冷戰期間,兩國角力的重要戰場。

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爭相在航天領域佔據優勢。

但競爭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也給參與其中的宇航員和科研人員,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有些人甚至爲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所幸,理性最終戰勝了慾望。美蘇兩國意識到,與其在太空領域惡性競爭,倒不如攜手合作,共同探索宇宙的奧秘。

1975年兩國宇航員,在太空中的歷史性握手,就象徵着航天競賽的結束,也預示着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

從那以後,國際合作成爲了,航天事業的主旋律。

各國通力合作,共同建造空間站,開展各項太空實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而在這一過程中,動物實驗的比重,也在逐漸減少,人類開始更多地依靠,先進技術來確保宇航員的安全。

如今,人類的探索版圖已經從月球,延伸到了更遙遠的火星,從載人飛船發展到了,可回收的飛船。

商業航天也蓬勃興起,太空旅遊不再是夢想。

種種跡象表明,人類正在加速邁向星辰大海,開啓太空時代。

後記

回望歷史,我們要感謝所有爲航天事業獻身的先驅們,無論是哈姆這樣的動物,還是各國的宇航員們。

正是有了他們的犧牲和奉獻,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未來在我們面前,宇宙在我們上方,讓我們攜手並進,去開創人類更加光明的明天。

同時,我們也要銘記過去的教訓,以更加理性、包容、友善的心態去對待每一次探索,去善待每一個生命。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爲宇宙的主人,而不是它的過客。

讓我們再次向哈姆致敬,向所有太空先驅們致敬。

是他們引領人類走向了星辰大海,是他們譜寫了人類史上最恢宏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