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時代將實現人、網、物、境互聯

陸建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

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從事空間網絡、寬帶無線通信、信息與信號處理等研究

劉韻潔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聯通科技委主任、北京郵電大學信通院院長

曾主持設計、建設我國公用互聯網、高速寬帶網等工程,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餘少華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其專利曾獲中國發明專利金獎1項、全國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3項

尹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通信網絡領域專家、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通信網絡理論方法研究、體系結構設計和技術應用等方面研究

世界5G大會“2019未來信息通信技術國際研討會”昨日舉行。在研討會院士講堂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建華、尹浩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餘少華分別發表演講,共話5G發展、應用,暢想6G以及未來通信的方向。世界5G大會開幕式將於今天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建華

要實現5G長遠優勢基礎研究是重中之重

在昨日的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通信與信息系統專家陸建華表示,發展5G是國家戰略,發展好5G以及未來的移動網絡產業,戰略謀劃不可或缺,爲謀求長遠優勢,基礎研究是重中之重。

陸建華院士表示,各國運營商在普及5G上爭先恐後,但是,韓國的學者也坦言,目前的5G還達不到預期,覆蓋率不足,行業質量存在安全挑戰。我們再從科技界來看,從4G到5G,指標性躍升非常大,有的時候是兩個數量級,但是理論基礎還不堅實。正如任正非所說,隨着我們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面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爲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現有通信方法在利用系統結構信息與處理大流量數據時受到限制,新的通信理論應該取得新的突破,以滿足5G的發展需求。5G的持續性還是略微嚴峻的挑戰,需要科技界廣大科學家、工程師坐下來冷靜思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

2030年萬億級網絡服務需提前佈局攻關

昨日,在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表示,網絡需要提前十年佈局和研究,急需加強網絡2030年技術佈局和攻關。同時,全息通信等場景的發展將對未來網絡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後5G、6G將有巨大的前景。

劉韻潔說,5G進入了跟實體經濟融合的階段,有三個重要應用場景。首先,4K、8K、AR、VR等新業務,需要提供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時延、更低的丟包率,因此5G結合超高清視頻是一個應用場景。

未來還將面向2030年的沉浸式全息全感業務,在真人級全息通信方面,全息記錄面爲真人大小或70英寸電視屏幕大小,對網絡寬帶提出更大挑戰,時延1-5毫秒。如果是多人交流,數據網絡需要支持超高通量傳輸。在全感通信方面,將實現視、聽、觸、味、嗅全感官融合。“這種需求將來會發生在我們身邊。”他舉例描述了一個科幻電影中出現的畫面:一個年輕人跟異地戀人擁抱,通過傳感器能感受到對方的心跳。

第二個場景是工業互聯網,“工業控制業務未來可能會對網絡提出確定性可控需求。”

第三個應用場景爲車聯網,下一代車聯網絡需要承載全景影像,實時測距傳感器輸入等業務,尤其是當剎車、轉向等關鍵功能依賴網絡傳輸指令時,網絡需要10毫秒以下的時延。

劉韻潔表示,網絡需要提前十年佈局和研究,2030年的網絡發展願景是提供萬億級、人機物、全時空、安全、智能的連接和服務,業務需求將包括工業互聯、多感全息、遠程醫療、空間通信等。海陸空天一體化網絡、網絡虛擬化、邊緣計算、開放開源等創新技術趨勢正在深入變革網絡產業形態,急需加強網絡2030技術佈局和攻關。

他認爲,工業控制、遠程醫療、VR遊戲、導彈控制等場景需要端到端的時延的精準控制。如何實現面向廣域場景的低時延、確定性時延是2030年網絡的重要挑戰。

同時,需要構建大規模多雲交換平臺,支持私有云、工業雲、公有云資源統一編排。支持異構廠商多雲交換、多雲互聯。“美國和歐洲上雲的比例很高,中國上雲的比例很低,而且增長幅度已經開始下滑。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雲的觀點和技術支持沒有做好。”

他說,面向未來網絡要有一體化的安全理念,要有全局網絡視圖感知能力、大數據分析能力,第一時間發現安全問題,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實現安全實時檢測。

中國工程院院士餘少華

標誌性應用和設備將是5G成功的關鍵

昨日,在2019未來信息通信技術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餘少華稱,標誌性應用和設備將是5G成功的關鍵。5G的標誌性應用可實現人、網、物的互聯,而6G時代將在此基礎上加入“境”的互聯。

餘少華稱,前幾代移動通信各有標誌性應用和設備。2G時代,標誌性應用是語音服務和短信,3G時代爲彩鈴、可視電話等,4G時代爲微信、自媒體直播和定位服務。標誌性應用和設備將是5G成功的關鍵。

相比於4G,5G傳輸速率提升10-100倍,峰值傳輸速率達到10Gbit每秒,時延達到1毫秒級,連接密度增加10-100倍,流量密度提升1000倍,所以5G將在多種場景下形成豐富的標誌性的應用和新的設備。

他說,5G的標誌性應用產生三個維度,即人、網、物的互聯。5G應用有五大行業類別,一是超高寬帶個人消費類,包括8K高清、沉浸式視頻直播等;二是車聯網類,包括自動駕駛、遠程駕駛、編隊行駛等;三是遠程控制類,包括超視距聯網無人機、遠程飼養放牧等;四是工業互聯網類,包括數字智能工廠、AI機器人協同製造等;五是城市智能體系,包括AI視頻監控、各類表類業務和智能交通。

與此對應,5G的標誌性新設備包括L4-L5級自動駕駛汽車、超高清的視頻終端和攝像頭、蜂窩聯網無人機、人工智能攝像頭。在5G後期,新設備將包括高清雲VR/AR設備、智能產業機器人等。在5G和6G時代,新設備將包括真3D視覺設備、觸覺機器人、各類生物傳感器等。

未來6G時代是什麼樣子的?餘少華說,6G在人、網、物互聯的基礎上,將加入“境”,形成四者的互聯,即無人不互聯、無處不互聯、無時不互聯、無事不互聯。他歸納6G時代的網絡性能體驗爲TRUST,T是Tb/s級寬帶,R是超高可靠性,U是泛在連接,S亞毫秒時延,T是太赫茲頻譜。

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

推動數字經濟大發展不能僅靠5G單打獨鬥

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通信網絡領域專家尹浩表示,推動數字經濟大發展,不能僅靠5G單打獨鬥,還要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結合,才能顛覆一些傳統產業,實現產業升級變革,並孵化新的應用,催生新的業態。

尹浩表示,5G將爲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全新的關鍵基礎設施,來滿足新一代網絡的建設需求。5G會推動產業生產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數字化改造,形成全球下一代關鍵技術的主體,發揮主導作用。

同時,尹浩強調,5G這個強大的網絡平臺必須要跟行業緊密結合才能應用。5G需要其他的信息技術共同去聚合、去發酵,產生“核聚變”才能成爲殺手級的應用。宏觀上看,這能夠爲國家社會帶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引擎,帶來新的就業崗位,帶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觀層面,這將涉及各行各業,包括ICT的關鍵產業、垂直的行業應用等;微觀層面,會帶來各種面向消費者的應用。

尹浩表示,在5G的拉動下,數字經濟會有很大的發展。5G的產業鏈賦能,從端到端系統設備到上游的芯片、器件,會推動產業的升級、產業的聚合,以及新興產業的培育。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顯示,在“十四五”期間,5G疊加新興技術,將拉動中國經濟增長15.2萬億元。

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璐 許諾 陳維城 供圖/世界5G大會主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