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年長男性有「睡眠困擾」 國衛院找出3病因可對症治療

國衛院研究發現隨着年齡增長,睡眠呼吸問題就會增多。(鄭鬱蓁攝)

國際研究發現,65歲以上長者超過5成有失眠問題,其中一重要因素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但長輩多數都是「無症狀」者,治療時,又無法忍受配戴陽壓呼吸器,加上不一定有效。國家衛生研究院和美國哈佛醫學院合作研究發現,主要有三大原因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包括上呼吸道塌陷、呼吸道肌肉太弱,以及容易醒,若能及早找出原因,較能對症下藥,避免治療老是走冤枉路。

高齡長者的睡眠障礙非常普遍,各國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約有一半都有睡眠困擾。據統計,一般成人約有15%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但60歲以上的民衆則有70%的男性和56%的女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鄭婉汝醫師研究團隊,與冰島NOX公司研究團隊、哈佛醫學院研究中心、及中國醫藥大學睡眠中心合作,針對臺灣500名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探究其病理成因,發現高齡長者與一般族羣病患相比,失眠症狀與無症狀者較多,病因則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

鄭婉汝表示,很多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本人並不知道,往往都是牀伴、伴侶到醫院時,提到病患睡覺打呼很大聲,導致被幹擾到無法睡才陪伴就醫。而許多長者常常說精神不濟、或是很多東西記不得,也都和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

由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對健康的影響很大,除提高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之外,因爲呼吸中止會導致缺氧,腦部認知缺氧就會損傷,導致認知功能退化,甚至白天精神不濟容易導致意外,是高齡長者健康的一大威脅。

國衛院團隊因此分析臺灣不同年齡層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之病理成因及症狀,約可分爲三大類,包括「高上呼吸道結構塌陷性並呼吸模式不穩定」的患者容易嗜睡,「覺醒閾值低」也就是睡到一半容易醒來者。常伴隨失眠症狀,「上呼吸道肌肉功能弱」的患者則無特殊症狀。

鄭婉汝表示,因高齡長者的症狀以失眠與無症狀者較多,病因則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因此長者可能因沒有明顯的嗜睡、打鼾等症狀,而容易被忽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

鄭婉汝表示,睡眠時配戴正壓呼吸器雖是現在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但病人耐受性低,尤其長輩更是難以忍受,而如今有更多新興的個人化治療方法,例如上呼吸道手術、以及藥物治療,若治療前,透過分析模式可先找出治病原因,對症下藥,例如對於病理特徵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的長者,建議可選擇能穩定呼吸模式的內科藥物給予治療,可避免花了時間、金錢最後卻發現不適合。

鄭婉汝表示,目前分析模型仍持續收案研究,預估最快五年內可以提供國內醫師作爲臨牀研判,讓更多病患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