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竟是憂鬱症 醫師:延誤治療恐成慢性病

新型Deep TMS治療 逾6成重鬱症患者降低藥物依賴性。(友信提供)

年過花甲之年的何爺爺,曾經兩次罹患憂鬱症,近來,他每晚翻來覆去睡不好、白天整個人都提不起勁,本以爲是單純的老化現象,沒想到好幾個月過去,看遍任何醫生也不見好轉,於是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了精神科。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皇利表示,何爺爺前兩次憂鬱症發作均採取藥物治療,但隨着年紀越大,自愈能力越差,加上大部分的抗憂鬱藥物多有昏昏沉沉、對外界感知能力變差等副作用,使得何爺爺這次發作較前兩次更嚴重,後來何爺爺在接受新型的立必威 Deep TMS治療後,2周內就獲得明顯改善,更減少1/2的藥物治療劑量,這才讓何爺爺再度重拾笑容,鼓起信心面對病魔。

據統計,全臺目前約有125萬重度憂鬱症患者,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甫於日前發表研究結果,國內50歲以上憂鬱症盛行率已突破15%,其中只有不到3成的民衆選擇就醫。林皇利指出,臺灣社會仍普遍存在着「精神疾病污名化」的錯誤觀念,致使許多患者錯失最佳治療的黃金期。

一般憂鬱症患者在未積極且持續治療的情況下,容易導致病程加重、反覆發作,臨牀上憂鬱症的複發率高達6成,且每一次發病的時間與不適感都會明顯延長與增強,若未即時接受正確治療,且發作超過3次以上,就可能轉變成爲慢性疾病,需要長期追蹤治療,不可輕忽。

臨牀上,一旦被診斷罹患憂鬱症後,醫師會依據患者的症狀,給予合適的藥物或心理治療,甚至是非藥物治療等。林皇利說明,憂鬱症平均治療時間至少要6個月,憂鬱症和其他疾病一樣,也有所謂的黃金治療時間,越早接受治療,就能免於從輕度惡化成中重度,且復發頻率也可望能縮短。一般而言,抗憂鬱症藥物約有60~70%的治療效果,但由於副作用或是不適感較明顯,因此有不少病患無法完全配合用藥,也導致病情難以有效獲得控制。

2018年衛福部正式准許重複式經顱磁刺激(rTMS)可用於重度憂鬱症治療應用,所謂的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是藉由磁力線圈引起短暫、連續且規律的重複性電磁脈衝,使磁場經由頭顱到達大腦皮質,透過電流變化得以重複刺激失調的腦區域與神經活動,進而造成大腦神經迴路發生變化,達到治療效果。

新型的立必威Deep TMS因擁有H-Coil頭盔式專利設計,線圈能與頭部更加緊密貼合,和傳統rTMS的8字型線圈相比,治療範圍更廣且能更深層刺激大腦皮質,達到精準治療的效果。林皇利進一步分析,目前已有超過50位患者接受過這種新型治療,約60%的重鬱症患者在第一個療程結束以前,不僅能夠改善藥物無法改善的症狀,也有助於大幅降低對抗憂鬱藥物的依賴性。

憂鬱症是一種調節大腦神經出現失調的疾病,往往成因複雜,並非是單一成因,林皇利解釋,像上述個案中的何爺爺,他第三次憂鬱症發作就跟大家認知裡的壓力、環境或是心理因素無關,提醒民衆也可觀察自身狀況,來判斷自己是否正處於憂鬱的情境之中,舉例來說,如果連續兩週以上情緒大部分都是處在比較低落的狀態,且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或者是在人際互動、工作表現明顯變差,就建議前往身心科或精神科進行進一步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