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慢性病患就有1人腎病變 糖尿病、高血壓都是主因
▲醫師提醒,罹患糖尿病一二十年後,都有不等程度的腎病變。(圖/達志示意圖)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一名50多歲病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與高血脂病史,正在服用六種藥物控制,但抽血檢查發現腎功能的指標之一的血清肌酸酐偏高,初步猜想是糖尿病太久造成的腎病變。桃園醫院家醫科陳泰成醫師指出,罹患糖尿病一二十年後,都有不等程度的腎病變,腎病變的簡易指標之一爲蛋白尿,這也是糖尿病病人建議每年需檢查尿蛋白的原因。陳醫師說明,血清肌酸酐爲肌肉活動的代謝產物,經腎臟由尿液排泄,該病患檢驗出來爲2.4(標準值<1.3),換算成腎絲球過濾率大幅下降約31(年輕人腎絲球過濾率>100,35歲之後約以每年1%的速率下降;因此五六十歲的人,腎絲球過濾率多半還有70以上);且驗尿有蛋白尿和輕微的血尿。 而理學檢查除結膜略蒼白外,無腰部敲擊的痛點,也沒有水腫。病患自述平日血壓控制良好,無長期使用止痛藥或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中草藥或補品、沒有已知腎損傷病史、腎結石、尿路結石、腰部痙攣痛、血尿、頻尿等情況。但由於強烈懷疑是其他原因造成腎病變,便安排腹部的X光與腎臟超音波檢查。陳醫師透過X光發現,該病患左側中段輸尿管結石;超音波發左側水腎合併兩側腎萎縮。陳醫師指出,依2008年溫啓邦教授推估,臺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爲11.9%,約每9人中有一人有腎臟病,但多數不自知。糖尿病(主因)、高血壓與腎絲球腎炎是造成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原因;而中草藥(如馬兜鈴酸)與環境毒素也是原因之一。像該病患是因長時間尿路結石阻塞造成的腎病變雖然少見,但若早期發現,是屬於腎病變中可矯治的因素,預後較佳。臺灣氣候溼熱,爲尿路結石好發地區,陳醫師提醒,平時應多補充水分、減少高草酸與高普林食物的攝取以避免結石產生,也要定期抽血檢查腎功能與驗尿蛋白,控制三高、減重、戒菸、不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與濫用止痛藥。★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