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未過險灘

以蔡崇信、吳泳銘爲搭檔的「阿里元老」重新執掌阿里巴巴,讓搖搖欲墜的阿里巴巴,獲得了短暫喘息的機會。

無論是對於年輕管理人員們的大膽啓用,抑或是對於AI的全面擁抱,無一不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如果僅僅只是由此就斷定阿里巴巴業已度過最爲至暗的時刻,顯然是有些爲時過早的。

透過阿里巴巴的第一季度的財報,我們就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這一點。

2024年 Q1,淘天集團時隔兩年首次獲得 GMV 雙位數增長,訂單量也實現了雙位數增長。這意味着淘天集團的“用戶爲先”策略首次顯現效果。

收入和利潤情況來看,2024年 Q1,阿里巴巴營收同比增長7%至2218.74億元,淘天收入同比增長4%至932.16億元。其中客戶管理收入(來自商家的廣告費、佣金)同比增長5%至635.74億元,增幅創下三個季度以來新高。

然而,這並不能夠代表阿里巴巴的發展業已步入到了正軌,從阿里巴巴的利潤表現上,便可以看出一絲端倪。

財報顯示,2024年 Q1,阿里巴巴經調整經營利潤(Non-GAAP)同比下降5%至239.69億元。淨利潤同比下滑96%,若不考慮投資減值和股權激勵等費用,淨利潤同比下滑11%。

顯而易見的是,雖然阿里巴巴在蔡崇信和吳泳銘的帶領之下,找到了真正困擾阿里巴巴發展的癥結所在,並且開始着手進行改變,但是,想要真正從根本上改變阿里巴巴所面臨的困境,或許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阿里巴巴,未過險灘。

或許,並不是危言聳聽。

對於阿里巴巴來講,找到新的,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或許纔是真正將它的發展帶入到一個全新階段的關鍵所在。

01

當蔡崇信、吳泳銘從張勇的手中接過交接棒,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對於阿里巴巴進行的一系列的改革。

無論是暫緩阿里雲、菜鳥網絡的上市,還是對於年輕幹部的大膽起用,乃至是阿里巴巴對於AI電商的全面擁抱,無一不是一個最爲重要的表現。

不可否認的是,吳泳銘、蔡崇信的這些新的舉措,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阿里巴巴的焦慮情緒。

然而,真正要讓阿里巴巴步入正軌,必然還是需要回歸到真正成就阿里巴巴的本源和基礎之上。

於是,我們看到了蔡崇信、吳泳銘喊出了「用戶爲先」的口號。

說到底,阿里巴巴開始要重新迴歸到用戶的基礎之上,通過用戶消費潛能的激發,通過用戶體驗的提升來爲阿里巴巴的發展汲取新的能量。

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方向的指引之下,我們看到了阿里巴巴開始了一場全新的改變。

從去年12月底開始,淘寶先後推出了僅退款政策、新疆地區包郵服務、先用後付、店鋪體驗評分系統升級以及網頁版全面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優化用戶體驗。對於88VIP 等會員用戶,淘寶還引入了無限退貨免運費和積分換現金紅包等增值服務。

不得不說,阿里巴巴的這些舉措,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用戶和消費者對於美好購物體驗的追求和需要。

但是,若要真正讓這些舉措發揮出潛能,或許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阿里巴巴Q1財報裡,GMV的增長上看出一絲端倪。

財報顯示,截止的3月31日季度內,淘寶天貓商品交易總額(GMV)、訂單數均取得同比兩位數增長,88VIP會員數量突破3500萬人,同樣保持雙位數增長。

可見,蔡崇信、吳泳銘在「用戶爲先」的道路上,其實是獲得了一定的成績的。

然而,我們同樣看到的是,阿里巴巴在實現GMV增長的背後是其不惜血本的重金投入。

換句話說,阿里巴巴雖然在第一季度獲得了GMV的增長,但是,這些增長,是建立在重金補貼的基礎上的。

雖然這樣一種方式可以讓阿里巴巴重新建立用戶規模的優勢,但是,想要在燒錢補貼的方式難以持續的大背景下,獲得新的增長,或許是蔡崇信、吳泳銘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阿里巴巴僅僅只是找到了觸底反彈的新跳板,但是,想要藉助這樣一個跳板讓阿里巴巴重新回到以往的巔峰,或許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再加上以京東、拼多多爲代表的玩家,同樣開始殺入到燒錢補貼的新戰役裡,阿里巴巴想要在這樣一個新常態之下,分得一杯羹,或許纔是真正擺在蔡崇信、吳泳銘面前必然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02

如果說,阿里巴巴迴歸「用戶爲先」的戰略,僅僅只是讓它通過燒錢補貼的方式找到了迴歸正常軌道的方向的話,那麼,對於AI電商的持續投入,以及難以在短期內發揮出立竿見影的效果,纔是真正導致阿里巴巴,並未越過險灘的另外一個關鍵原因。

不得不說,AI正在以一種相當迅捷的方式深度影響和改變着傳統商業。

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電商,亦不例外。

對於阿里巴巴來講,自然是不會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的。

如果我們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真正將阿里巴巴的發展帶入到了快車道,並且真正讓它成爲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佼佼者的話,那麼,AI時代的來臨,則是讓阿里巴巴真正打一個翻身仗的絕佳的機會。

對於阿里巴巴來講,如果抓住了AI電商的新機遇,那麼,它將會找回曾經失落的五年,重新讓阿里巴巴重新迴歸到中國互聯網的頭部。

然而,對於AI電商來講,並不是和以往的移動互聯網一樣,僅僅只是依靠口號,僅僅只是依靠概念,便可以獲得資本市場的關注,便可以獲得規模和效益的增長的。

它更加需要的是,真真正正藉助AI給電商行業的發展帶來本質性的改變。

前段時間,劉強東數字人的在線直播,引發了人們對於AI電商的深度思考。

可以說,京東對於AI電商的積極擁抱,並不僅僅只是體現在口頭上,而是更多地體現在實際行動上。

反觀阿里巴巴,雖然早在去年的時候,馬雲就已經在內網喊出了「AI電商」的口號,但是,阿里巴巴對於AI電商的落地和實踐卻並不及京東這樣快速。用「乏善可陳」來形容,一點都不爲過。

如果阿里巴巴僅僅只是想以往那樣將AI電商停留在口頭上,而沒有找到真正用AI爲電商賦能的方式和方法,那麼,所謂的AI電商,非但無法給阿里巴巴的發展帶來有益的影響,甚至還將會對阿里巴巴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總體來看,看到了AI電商的大方向,卻並未找到自身與AI電商結合的方式和方法,特別是並未找到真正能夠藉助AI電商給自身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的方式和方法,或許纔是阿里巴巴並未真正越過險灘的另外一個表現。

03

當阿里巴巴通過流血補貼的方式試圖穩住用戶的基本盤,當阿里巴巴在AI新電商的方向上,並未起到真正立竿見影的效果,可以說,阿里巴巴依然遊走在危險的邊緣。

然而,這些並不是導致阿里巴巴並未越過險灘的關鍵所在,真正讓阿里巴巴依然處於危險之中的,依然是其以往盲目投資的拖累。

不得不說,以往,阿里巴巴藉助不斷投資,併購的方式,的確讓自身的規模越來越大,邊界不斷地開始延展。

然而,我們同樣需要看到的是,阿里巴巴的這樣一種重投資的模式,僅僅只適合資本充沛的年代,僅僅只適合規模和效率的模式依然風靡的年代。

等到資本的紅利不再,僅僅只是盲目地重投資,必然會陷入到尾大不掉的發展怪圈之中。

透過阿里巴巴的第一季度的財報,我們同樣可以看出,其發展依然還受到重投資的掣肘。

財報顯示,阿里巴巴的大文娛模塊在第一季度依然是負增長,並且這樣一種虧損達到了8億元。

在文娛復甦依然成爲常態的大背景下,大文娛版塊依然有如此大的虧損,不得不說,對於阿里巴巴來講,是一種背刺。

如果說,大文娛的虧損是阿里巴巴對於傳統業務的投資犯下的一個錯誤的話,那麼,阿里巴巴對於阿里雲這樣的新業務的投資,並且這樣一種投資無法起到真正的效果,更是以往重投資的發展模式開始走入到死衚衕的最爲真實的體現。

財報顯示,本季度,阿里雲收入同比僅僅增長3%。

須知,阿里雲維持這樣一種不溫不火的增長狀態,業已有兩年之久;須知,阿里雲的這樣一種增長的背後,以騰訊雲、華爲云爲代表的同行們的高速增長。

除了大文娛、阿里雲之外,以本地生活、零售、健康、在線辦公爲代表的業務版塊,同樣難以給阿里巴巴帶來新的影響,更是讓阿里巴巴重投資的發展模式,遭遇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

如果阿里巴巴無法改變重投資給自身的發展帶來的巨大的拖累,特別是無法找到投資業務與自身的核心業務之間的同頻共振的方式和方法,那麼,阿里巴巴或許依然還處於處處暗流的險灘之中。

結語

不得不說,以蔡崇信、吳泳銘爲代表的「阿里元老」們的迴歸,開始將阿里巴巴從危險的邊緣拽了回來。

然而,若想要讓阿里巴巴越過險灘,真正迴歸到危險地帶,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阿里巴巴的Q1財報當中看出一絲端倪。

當流血補貼所帶來的用戶基本盤尚未穩固,當AI電商業已無法給阿里巴巴帶來真正有效的改變,當重投資的發展模式依然困擾着阿里巴巴。

或許,現在一味地鼓吹阿里巴巴業已渡過暗流險灘,是爲時過早的。

從本質上看,找到與當下契合的發展模式,特別是徹底讓阿里巴巴償還以往野蠻成長之債,或許纔是真正讓阿里巴巴進入到安全地帶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