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一分鐘躁動" 折射投資心態成熟度待提升

張 歆

對於A股市場而言,場內每一分鐘的交投,折射的都是逾1.8億投資者判斷的加權。

數據顯示,滬深兩市6月4日全天共成交9375億元,平均每分鐘成交39.06億元。不過,下午開盤的第一分鐘(13:01)成交額突然放大,1分鐘成交157.5億元,超過全天分鐘成交額的四倍。此外,上證指數在昨日11:20至13:22的33分鐘內的區間振幅達到1.3%;深證成指振幅則爲1.17%。即便考慮到下午開盤前少量掛單堆積的影響,從13:01單分鐘的成交額和前後共計33分鐘的指數振幅來看,資金彼時的情緒確實有些躁動

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帶動了資金的情緒?表面上來看,是一則有關印花稅消息

6月4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介紹,2021年2月份,常委會第26次會議對印花稅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根據各方面意見,擬對草案作以下完善性修改:一是適當降低稅率;二是進一步明確印花稅的徵稅範圍;三是完善稅收優惠規定

臨近午休時間,該消息被傳導至市場。此後,在部分財經資訊類App中,“印花稅”迅速成了熱搜中排名第一的關鍵詞。下午開盤後,經過多家媒體甄別,“此次印花稅法草案修改,不涉及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問題。”簡單來說,就是A股市場將印花稅稅率有可能下調,錯誤等同爲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可能下調。

但實際上,真正影響資金情緒的應該是投資者自身心態成熟度

市場的誤讀當然可以理解:一方面,A股市場投資者確實“思漲”,對於利好充滿期待,自然願意“凡事往好處想”;另一方面,從今年前幾個月的數據來看,證券交易印花稅佔據印花稅的比例約爲六成,確實是其中最重要的構成。

但需要指出的是,有關部門對於印花稅和證券交易印花稅數據的披露一直以來都是口徑清晰的,因此,對於上述信息內容進行甄別的難度並不大。同時,目前的股票交易印花稅已從過去最高買賣雙邊合計稅率12‰,下調至現行的1‰,其對於交易成本的影響已經非常小。

更重要的是,這並不是A股市場第一次對真實性待確認或關聯性尚不明確信息的“過度反應”。6月3日,由於坊間忽然流傳起對上海浦東新區的政策猜想,上海本地股在當日盤中一度集體衝擊漲停。對於謠言的影響,有時候即便是藍籌股也不一定能“穩住陣腳”。去年7月份,一則關於“上市銀行業績將被指導”的很明顯的謠言擾動市場,部分銀行股當日股價大跌4%左右。

A股市場是“信心+信息”的市場,這對投資者的投資心態和監管部門應對均提出了較高要求。一方面,投資者對A股市場高質量發展保有信心,但應以更爲成熟、理性態度對影響投資決策的信息進行甄別和判斷。其中,擁有更高信息獲取和研發能力機構投資者需要帶好頭;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和職能部門應高效應對市場的重大誤讀或炒作。對於誤讀,職能部門可以第一時間予以澄清,從而緩解資金躁動。對於利用消息進行炒作的資金和個體,要加強監管,嚴查其交易行爲與消息散播之間有無關聯,並相應採取監管舉措。

伴隨着消息被澄清,昨日尾盤的市場交投逐步迴歸平靜。但曾經的躁動還是給市場上了生動一課——投資能力的綜合提升需要多個維度的配合,理性、成熟的心態也是其中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