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安古惠南:相信新能源車明年就是淘汰賽

2022年12月30日,延期許久的廣州車展正式開幕。雖然從宣佈繼續舉辦到最終開展的時間只有不到20天,但一些企業仍然爲此做好了準備。

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一句“2030年埃安銷量將達到150萬輛”再次引發了熱議。在車展現場,貝殼財經記者也受邀參加了與古惠南、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的深度交流。

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 圖/企業官網

在採訪現場,古惠南仔細介紹了埃安150萬輛銷量目標的背後原因,並對高端品牌昊鉑的發展進行了展望,對行業關注的諸如原材料、盈利、品牌競爭等問題進行了深度解析。

其中,諸如“對特斯拉Model 3(參數丨圖片)(暫無中文譯名)的全面超越”的豪言壯志、“國家是不是接下來補貼政策要調整”的呼籲、“相信新能源車明年就是淘汰賽”的判斷等不僅是行業所關心的問題,更展示了廣汽埃安團隊的思考。

以下爲貝殼財經記者整理後的採訪實錄:

貝殼財經:請問今天發佈的Hyper GT(昊鉑高端車型,無中文名)、整個昊鉑高端品牌,對埃安的意義是什麼?

古惠南:埃安通過幾年的發展,在10萬元以上的電動車型裡,銷量排在前三。

現在新能源汽車受到國家產業政策、資本、科技、市場四大要素的驅動,我們依然會保持高速增長。但過去追求的是速度,現在轉向的是“速度+質量”。

我們要跑贏大勢,我要快,我也要質量高。但要短期的擴張,就要在品牌方面有更大的作爲,這是我們這幾年厚積薄發的一種驅動,也是未來行業發展和埃安生存的一個驅動。

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發佈了AI神箭的LOGO(標誌)、Hyper SSR(車名)的跑車,這部跑車也會在2023年年底交付。除了今天發佈的昊鉑GT,我們在2023年還有幾款新車要推出,它代表埃安品牌高端化的舉措,昊鉑就是埃安的高端品牌。

貝殼財經:埃安提到2030年爭取150萬輛的銷量目標,這個目標會不會有點高?

古惠南:這個目標只是表面看起來很高。解剖一下,我們假定中國整個汽車市場一年保守算有2500萬輛新車銷售,假定埃安的150萬輛裡面,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新車需要出口,在中國市場的規模大概是100萬輛到120萬輛。在中國2500萬輛的市場中,只佔7%左右。

我認爲,在新能源的全新賽道的高速增長背景下,如果銷量不佔到5%以上,甚至到10%之間,品牌的發展就不算特別強。

中國這幾年不知不覺間消失了很多國際品牌,美國、韓國、歐洲的一些品牌開始不行了,只留下少量德國和日本的品牌。原來百年企業在中國市場慢慢退出,這些市場肯定分給中國企業。

我們爲2023年埃安定的目標是保50萬輛,衝60萬輛,2025年我們爭取到100萬輛。

埃安擁有大量先進技術、產業鏈佈局、體制支撐,150萬輛只是小目標。

貝殼財經:科創板上市進度如何?埃安還會推動B輪融資嗎?

古惠南:埃安只做一輪融資,在IPO(上市)之前不再做融資了,沒有B輪融資。關於科創板的上市,正在緊鑼密鼓上報相關材料。

貝殼財經:你們有提到真正的對決會是Hyper GT和Model 3之間的,甚至即便Hyper GT會賣得更貴,但是用戶會選它。這句話的信心基礎是什麼?

肖勇:我們的信心基礎有以下積澱,首先我們已經分析了客戶羣的需求,現在新能源汽車品牌上,中國這些“年少有爲”的消費者,愈發願意嘗試自主品牌,這是大的市場形勢。

對比Model 3,從產品上我非常自信地說,我們可以在產品方面全面超越它。Model 3畢竟是已投產近5年的產品了,如果到今天我們連一個別人5年前的產品都不能超越的話,那我覺得中國的新能源行業再發展下去,底氣和動力可能也就不足了。

平臺技術、安全駕駛、性能、產品的製造和工藝豪華感等方面,我們都有相當多的積累。比如自動駕駛系統,特斯拉是純視覺的智能駕駛系統,而我們除了激光雷達以外,還加入了中國衛星遙感的技術、風雲三號紅外遙感技術,這是隻有我們中國品牌能夠使用的,與中國航空航天高科技的結合。在智能駕駛的先進性和安全性方面,我們也非常有信心超越Model 3。

我們只是缺一個契機和機會。

貝殼財經:能不能請你們聊一聊補貼退坡和電池價格的波動問題?

古惠南:大家都關心電池老是漲價,但漲價代表了什麼呢?代表了這個行業發展太快,太多人蔘與進來了。咱們想想,每家企業又能搶到多少電池呢?

這裡容我詬病一下我們國家的產業政策。我認爲如果咱們想把新能源車這個產業先做起來,別什麼都去補貼一下。

混動補,插電混動補,純電動也補,但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的產品要跟全球企業競爭,中國如果什麼都補一下,那結果可能是哪裡都沒補好。

我看國家聽了我的意見,後來混動就沒怎麼補貼了,現在插電混動、純電動、儲能都在補貼,那國家是不是接下來補貼政策要調整才行呢?

我們可否聚焦一下資源,比如儲能我們不補貼給他,他可能就暫時不來搶資源,是不是這個價格就可以降下來?我們能否一起去呼籲一下,跟政策制定方討論一下,補貼政策接下來是不是可以做調整?

因爲有多方參與,物價纔會漲,所以我認爲這個漲價是雙刃劍,有好也有不好。我認爲這個漲不要緊,時間不會太久。我相信新能源車2023年就是淘汰賽,如果淘汰賽我們跑贏了,我就有趾高氣揚的機會,也許那時候我們就可以再探討給行業帶來的紅利,那時候物價降下來,利潤也就順理成章地到來了,大家關注的盈利的問題也不必再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