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大戰在即 取代手機爲時尚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駱軼琪 深圳報道
在Meta探出一條路之後,AI眼鏡正待在2025年展開“百鏡大戰”。2024年末,千元起售價的AI眼鏡被推上市場,國內AI眼鏡也開始陸續發售商用,並點燃A股市場熱情。
作爲AI大模型在應用市場的重要落地場景,眼鏡正被寄予厚望。
目前推出這類產品的,既有Meta、谷歌這類自研大模型大廠直接下場硬件多年,也有衆多創業類公司或供應鏈背景公司在尋求發展機會。
當然,其中核心就在於如何讓大模型的能力真正與眼鏡密切融合、在垂直場景有顯著效果。
A股市場上,AI眼鏡概念也備受熱捧。渠道商博士眼鏡在2024年8月前,股價大約在11-20元/股徘徊,隨着下半年各類AI眼鏡消息出現,11月開始,該公司股價開始持續攀升,截至2025年1月2日收盤,公司股價已達50.3元/股。同樣,供應鏈方面,顯示、攝像頭、代工廠商等公司股價在11-12月也常見超過10%的漲幅。
傳統眼鏡渠道商突然被熱捧,背後在於,衆多AI眼鏡廠商認爲,在早期發展階段,其較大的市場是替換傳統近視眼鏡或墨鏡,隨着AI大模型功能持續優化,再有望進一步擴大覆蓋面。而推動近視人羣配置有度數AI眼鏡的重要渠道就是線下眼鏡商門店。
作爲被看好的“下一個移動終端入口”,AI眼鏡與手機的關係會是怎樣,目前廠商間的定位和競爭賽點是什麼?
百鏡大戰
2024年12月,國內兩款真正開售的AI眼鏡進入大衆視野,分別是閃極AI“拍拍鏡”A1(簡稱“閃極A1”)、加南科技智能近視眼鏡KANAAN-K1。
閃極科技CEO張波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等記者採訪時介紹,公司在2023年開始立項閃極A1這款AI眼鏡產品,整體規劃積蓄了兩年。
“眼鏡是存在了700年的穿戴設備,距離人類五官很近。可以讓AI見人所見、聽人所聽,從而給AI最需要的數據原料。基於這些,我們認爲眼鏡是最適合AI的穿戴類設備。”他分析道,閃極AI眼鏡重點開發的是AI增強記憶功能。
其產品並不定位爲全知全能的助手,其核心是幫助人們時刻記錄且具有過目不忘的能力,第一性原理是人類的外置大腦、解決數字孿生問題。主要做理解記憶、存儲、向量化壓縮等功能。
張波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閃極AI眼鏡的目標不是取代手機,而是顛覆手機的未來。“我們認爲,在未來很長時間內,手機都會是人類最強的智能終端。我們想讓AI眼鏡做手機的最強輔助,當人們不想使用手機時,可以體驗到手機生產力的功能、簡單易用。”
在他看來,AI眼鏡將在未來很長時間內與手機共生,由此前者不需要額外有主機驅動顯示、可以運行所有功能和系統,預計未來兩三年內將是人們類似“第二手機”的存在。
此前,國內廠商億道信息、Looktech、Rokid、影目科技等已陸續發佈AI眼鏡解決方案,只是上市時間在2025年上半年,定價在千元不等、最高達5000元。
張波透露,其目標是完成年出貨50萬臺、年銷售額超過6億元,即可實現盈虧平衡。
手機廠商此前多年早已開始對MR品類的探索,只是多定位功能較爲複雜,可商用性與價格之間難以平衡。有Meta珠玉在前,功能更爲簡單的產品定義也落入了這類廠商的眼中。
近日vivo明確提出,旗下MR產品會在2025年9-10月落地,用戶可以在全國十幾個城市的門店進行體驗。
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介紹,vivo的MR團隊已達近五百人。對MR的商業化要看生態進程,如遊戲娛樂等內容生態;也要定位真正剛需人羣。
目前市面上推出的AI眼鏡,大多沒有顯示功能,而主要通過語音交互進行能力落地,例如指揮眼鏡拍照、翻譯、播放音樂等。從這個角度看,跟vivo的思考方向也有類似。
張波對此進行了分析,“我們認爲AI沒有重構UI顯示界面之前,不會做眼鏡的顯示部分。因爲目前讓人類進入虛擬世界的效率不高、沒有辦法全天候佩戴,現在的UI界面都是基於鍵盤、鼠標、觸屏操作進行設計,未來當用戶需要、當UI被AI重構的時候在考慮疊加顯示能力。我們第一代產品希望把語音UI做到極致,定義是生產效率工具不是娛樂工具。”
羣智諮詢認爲,AI智能眼鏡通過集成音頻和攝像頭功能,並支持先進的AI大模型技術,實現了智能化與時尚外觀的完美結合。由於取消了傳統的顯示和光學組件,使得整機重量顯著減輕,從外觀上看幾乎與普通眼鏡無異,從而滿足了消費者對於佩戴舒適度和美觀性的雙重要求。
當然,目前行業主流觀點都認爲,AI眼鏡的未來將走向AR或MR品類,前提是有足夠的市場教育、供應鏈能力更爲成熟穩定、內容生態也更爲豐富。
生態競速
要實現一款新品類的快速推出和迭代,一方面需要隨着出貨量增加來降低硬件成本,進而從價格層面更好普及大衆;另一方面則需要應用適配,甚至快速找到“殺手級應用”。AI大模型的出現,爲探路多年的MR眼鏡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財通證券就認爲,AI眼鏡是大模型落地終端應用的突破口之一,彌補了PC、智能手機的不足。作爲基於傳統眼鏡上發展的迭代品,具有傳統眼鏡所具備的視力輔助效果,通過嵌入耳機、攝像頭、WiFi藍牙模塊等相關硬件,同時具備音頻、拍攝、無線通訊等功能,再基於嵌入的大模型基座和上層應用,依靠眼鏡長時間佩戴的載體屬性,能夠極大發揮大模型的優勢。
張波也指出,如果一款產品消費者買回去但總是想不起來用,這個產品一定會失敗。“我們先服務戴眼鏡的用戶,不得不戴眼鏡可以保證我們的產品持續被用戶接受、培養用戶習慣,‘AI記憶’是我們洞察到的剛需,是我們未來持續跟用戶互動和持續創造價值的關鍵。”
在引入大模型方面,海外頭部科技廠商谷歌、Meta都有旗下自研模型,國內創業類公司則多采取兼容多種類大模型的路徑。
張波介紹,公司爲此做了長期規劃,與每家大模型廠商都開展了合作。讓每個大模型接口接入進AI眼鏡,最終優選最符合的AI基座模型進行應用。當未來公司資源、資金、數據豐富的時候,再考慮訓練自己的模型。
2024年11月,閃極科技宣佈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邊緣AI企業雲天勵飛參與跟投,也與公司在AI能力落地方面有深度合作。
閃極科技CTO潘欣介紹,用不同的模型就可以更好各取所長,比如OpenAI的模型推理能力很強,但是價格很貴,適合解決複雜的推理問題;那麼在問題難度不大的情況下,可以靈活使用其他模型。
“我們基於用戶體驗,選擇最合適的AI模型、甚至多智能體,我們認爲將來會有很多有私域數據的公司和個人,基於他們領域的數據或者專長,訓練自己的模型、打造他們的智能體。我們將來在多智能體系統下有多個模型,將有一定成本優勢。”他續稱。
只是在調用大模型能力時,如何真正讓應用能力深入用戶需求、進一步減少時延等問題仍待持續優化。
羣智諮詢指出,AI智能眼鏡向AR眼鏡的轉換,不僅依賴於硬件技術成熟和成本下降,還對AI大模型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AI智能眼鏡中的AI定義及其具體使用場景仍需要進一步明確和發展,探索和開發更多實際應用場景,使AI智能眼鏡能夠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娛樂中發揮更大作用。
“今年底到明年將會有大量智能眼鏡新品上市,也會有更多玩家進入。多元化的參與方爲市場提供了更多品牌、產品及價格可供選擇。後續在AI多模態交互體驗、拍攝像素、續航等方面都有待於進一步提升,從而持續帶動該市場增長。”IDC中國研究總監潘雪菲如此對記者指出。
中泰證券認爲,2018-2021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規模持續增長,預計2024-2028年將隨消費者應用場景增多而進一步加速增長。AI智能眼鏡賽道目前的發展階段,可以對標2014年的智能手錶,後續放量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