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點裡的民生科技(在現場)

在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6.8級地震救援安置現場,不少科技手段助力救援有序開展,保障受災羣衆生活。

供水,是保障受災羣衆基本生活的必需。

1月13日,定日縣措果鄉嘎果村安置點添了新的供水設備。

村民旦增平措擰開水龍頭,直飲水汩汩流出。“這裡的水隨時能接。”旦增平措提着一大桶水,把這個好消息分享給其他鄉親。

記者看到,該供水設備安裝在活動板房裡,有四級過濾裝置。設備從流經嘎果村的朋曲河中取水,過濾後每天可提供100噸純淨水和1500噸標準自來水,滿足周邊鄉鎮約5000人的用水需要,且能將接近0攝氏度的河水保持在10攝氏度恆溫,利用西藏豐富的太陽能維持運行,綠色環保。

據介紹,這款供水設備由中國電建裝備集團所屬子企業河北電力裝備有限公司與西藏甲澤銘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在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到達震區,保障羣衆用水安全。該設備負責人鄭祖華說:“接下來還會在震區投放智慧供水設備,這種設備能夠在高海拔氣壓下將水燒至100攝氏度,讓災區羣衆喝上熱氣騰騰的安心水。”

缺氧,是此次抗震救援面臨的一大難題。

1月9日,在受災嚴重的長所鄉,制供氧站投入使用。

西藏軍區總醫院醫生王佳晨介紹,該製氧系統可將戶外的空氣壓縮到艙體中,經吸附過濾裝置,將空氣中的氧氣提純,輸送到氧氣儲罐,進一步充灌入氧氣瓶或輸送至吸氧室使用。

補氧速度有多快?親身體驗,血氧儀顯示,記者血氧含量是86%,吸氧3分鐘後,血氧含量達到95%。

製氧效率有多高?“每10分鐘充滿一罐40升的標準氧氣瓶,是傳統戶外製氧水平的3倍。”王佳晨說。

記者看到,制供氧站有3間製氧室,每個製氧室能夠同時供8個人吸氧。“製氧室24小時開放,羣衆和救援人員都可以使用。”王佳晨介紹,投入使用以來,已有100餘人來此吸氧,充裝氧氣罐200餘罐。

(綜合本報記者張武軍、倪弋、劉溫馨、林淵、楊翹楚報道)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