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愛傳出去!「音樂園丁」赴偏鄉 高中生翻轉孩子音樂夢

來自全省跨校的高中生自主團隊。(音樂園丁團隊提供)

在7、8月的炎炎夏日,學生們都開始放暑假,不過就有一羣特別的高中生組建了「音樂園丁」團隊,遠從全省各地到臺中新社山上,在大家放暑假休閒玩樂之際,陪偏鄉的孩子們一起用音樂豐富一整天,而這些營隊的孩子來自新社區多所小學,大多都是山區來的孩子,他們在15日一早就開心的彙集在大林國小,期待和來自城市哥哥姊姊的互動。

臺中新社地區三所小學的孩子各自拿着自己手做的烏克莉莉和志工團隊合影。(音樂園丁團隊提供)

爲了實踐城鄉共學,讓音樂成爲真正交流的媒介,「音樂園丁」用暑假的時間,招募高中生,帶着學校中的孩子們一起學習音樂,我們深信音樂的交流能夠縮短彼此的距離,也能夠讓共學達到優質教育的宗旨。這個活動的總召是來自北一女與康橋高中的三位高中女生,她們三個從小學音樂長大,曾經在學校的課程裡,看見了在偏鄉中有許多想要學習音樂,卻因爲沒有資金,又或者是缺乏資源,更因爲原生的家庭不允許而沒有機會接觸音樂的孩子,讓他們深刻了解到了都市與鄉村之間的教育資源落差,因而萌生出音樂共學計劃的想法。

志工姊姊細心的教着孩子自制烏克莉莉。(音樂園丁團隊提供)

音樂共學計劃執行一年多,一開始他們跟教育部樂器銀行合作,還有跟臺北市音樂班去募集二手樂器,但從真正開始連繫偏鄉學校並確認需求後發現,現今的偏鄉學校樂器資源十分充沛,沒有所謂資源缺乏的狀況;同時也在訪談了幾位校長與音樂老師之後才發現,現今政策下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是樂器數大於學生數,只要申請幾乎都能獲得100%的補助。

孩子們製作完自己的一把琴後,還跟姐姐學和絃。(音樂園丁團隊提供)

而以臺中新社全年級只有十五人的大林國小爲例,他們雖然只有一支直笛隊,音樂教學也以直笛爲主,但其實爵士鼓樂器等幾乎都是新置的不缺乏,而在高中生自主團隊進一步訪問到學校唯一的一位音樂老師後,才瞭解偏鄉教育資源缺的是師資,缺的是家長對音樂投資正確的觀念,缺的是音樂教育真正的陪伴,而這三位高中生在瞭解真實的教育現場後,帶回團隊討論後續執行方案的重點,而有了音樂營隊的想法。

命名「音樂園丁」的高中生自主團隊,在找到新的團隊服務方向後,快速的結合團隊資源,其中的一名高中生表示,「從小到大一直以來都有音樂伴隨在我們的身邊,在學習過程中帶給我們無限的力量,而且總是能陪我們度過低潮,帶來自信心」。同時她也強調,「我們也想要分享這個陪伴的方法給偏鄉的孩子,我們深信,音樂帶來的正能量,能輔導孩子處理情緒問題,減少孩童憂鬱症、躁鬱症等心理問題,這樣也能減輕學校輔導室和家長的負擔,創造一個正面的社會環境」。

而基於這樣的深信,這羣高中生開始設計營隊內容,其中有讓孩子認識配音,並實際找元素去爲影片配音的「擬音工作坊」;有讓孩子自己DIY,製作一把屬於自己的烏克麗麗的「手作工作坊」;有讓孩子體驗打擊樂器與節奏教學的「打擊工作坊」,這羣高中生也和孩子一起進行合奏音樂會,在合唱大手拉小手、小情歌及孩子點唱的啓程中,熱鬧的完成一整天的音樂營隊,而參與這次營隊志工的除了北一女和康橋高中的孩子,還有來自建中和竹北高中的高中生共11人。

城鄉差距,產生資源上的落差,讓SDGs優質教育一直都無法真正落實與實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而在團隊中的一位總召,曾採訪了均一平臺教育基金會呂冠緯董事長,清楚的瞭解許多偏鄉資源貧瘠的問題與教學現場的困境,而他們在實際出隊之後,和孩子們互動一整天,才真正的瞭解,「唯有陪伴才能讓他們身邊的資源,成爲真正的幫助」。

最後,來自全省不同高中的大孩子們,頂着33度大太陽,在連續兩天的志工訓練與出隊後,臉上都充滿了雖然疲憊但快樂的表情,他們多是即將升上高三面對學測或申請學校的孩子,但是無悔這段時間付出的時間與心力,而這三位總召都表示,「我們深信我們自許音樂園丁的角色,會讓一些貧脊的地開出耀眼的花!」而大林國小的校長也頒發了獎狀與當地特色的伴手禮給志工團隊,許多偏鄉的孩子們也在最後的閉幕式抱着哥哥、姐姐們說「你們明年還要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