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德2滯洪池收成效 拚明年5月完工

桃園市水務局去年初斥資逾億元,在建國與同和2公園下方設置雨水調節池,近期颱風和強降雨已發揮功效,可吸納將近3座奧運標準泳池的水量。(蔡依珍攝)

桃園八德區建國路與同和路口逢雨必淹,成地方痼疾,水務局去年初斥資逾億元,在建國和同和2公園下方設置雨水調節池,雖然工程進度僅6成,但近期颱風和強降雨已發揮功效,可吸納將近3座奧運標準泳池的水量,將拚明年5月完工。

八德區同和路、建國路及福僑街交會處,因地勢低窪,且範圍內無雨水下水道系統,僅能透過側溝排放,無法滿足市區5年重現期暴雨(時雨量78.13毫米),每逢大雨便容易積淹水,若時雨量達大雨等級,水深就會有逾半個輪胎高,對用路人安全造成威脅。

爲解決附近長久以來的水患問題,水務局向營建署爭取1.14億前瞻補助,規畫2大工程,在建國、同和公園下方設置雨水調節池,同時在建國路和同和路新建箱涵,工程長度合計爲831公尺,希冀增加既有的通水斷面,並當雨水調節池的進退水路。

2工程去年2月開工,目前施工進度達60.91%,但水務局要求施工廠商,在建設期間也要能兼具臨時滯洪功能,降低下游積淹水,其中已接近完工的同和公園雨水調節池減災設施,引入金和路上游側溝的雨量,可收納滯洪量約2013立方公尺。建國公園雨水調節池也完成牆身第1層,雖還在施工中,仍可調節2816立方公尺的滯洪量。

面對今年多次颱風、強降雨等劇烈天候考驗,2公園的調節池搭配臨時抽水機加速排水,可吸納將近3座奧運標準泳池的水量,快速排除建國路、同和路口低窪地區因強降雨造成的積淹水,解決過去封路改道問題,提前發揮計劃功效。

水務局長劉振宇表示,建國及同和公園以明年5月完工爲目標,屆時將以防災公園新面貌見客,也期盼能徹底解決大湳地區水患問題,提供居民優質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