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亞洲行的虛與實
(圖/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展開了就任後全球矚目的首趟亞洲行,先訪韓,次訪日,重點是在訪日時出席美日印澳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東京峰會,並正式發表各方關注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在亞洲行動身前,拜登已於5月中旬在華府邀請東協10國中的8國元首舉行了一場高峰會作爲鋪墊;在亞洲行之後,還將於11月安排東南亞之行,參加屆時在印尼和泰國分別舉行的G20峰會及APEC年會。老驥伏櫪,風塵僕僕,說到底,其實都是爲了對付中國。
美國之對付中國可謂歷有年矣。從歐巴馬開始,經川普,至拜登,至少已有三代,論效果卻是一代不如一代。其實在歐巴馬之前,本世紀一開始執政的小布希是最早警覺到中國崛起並將中國視爲競爭對手的,但兩場反恐戰爭令美國元氣大傷,待歐巴馬上任未久的2010年,中國GDP已超過日本成了全球第二,這讓歐巴馬下定決心全力對付中國。手段一是經濟,搞一個TPP;二是政治,拉攏幾乎所有中國周邊國家,建構一個「O」型包圍圈;三是軍事,將美國全球軍力的60%部署在西太平洋。
效果如何有目共睹:TPP被其繼任者川普廢了;「O」型包圍圈虛有其表;在西太的美國大軍則面對了中國日增的反介入實力,不得不從第一島鏈向第二島鏈後撤。2017年上臺的川普明顯不滿這樣的形勢,下了更大的決心甚至狠心來對付中國,將前朝政府的「堵中國」改爲「打中國」,對中國發動包括貿易戰、關稅戰、產業戰、科技戰、輿論戰在內的全面攻勢,效果如何又是有目共睹。
貿易戰把美國對華貿易赤字越打越大;科技戰想要幹掉華爲,華爲未倒且營收反增,還不得不放回孟晚舟;至於對中國課徵的額外關稅現在反而成了拜登的燙手山芋,調降丟面子,不調降通膨壓力受不了。與此同時,短短10年,中國與美國GDP的差距,又從2010年中國GDP相當於美國GDP的40 %,拉近到2021年的77 %,美國的挫折感與焦慮感可想而知。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比川普更年長的拜登上臺了。
怎麼辦?只能再改弦易轍囉。首先,明確把中國定位爲「頭號競爭對手」,是美國最大的威脅;其次,TPP既已廢了,那就搞一個IPEF;第三,改變川普一味強調「美國優先」的單打獨鬥方式爲拉幫結盟,比如價值聯盟、民主峰會等務虛的形式,及在G7及五眼聯盟之外再另起爐竈,建構Quad的四方對話、美英澳軍事合作(AUKUS),並且想方設法活化北約(NATO)納入日、韓,將北約勢力延伸到東亞;第四,下最大決心和狠心,與中國徹底脫鉤,目的除了擺脫對中國過大的依賴外,更在於從技術、產業鏈、投資及市場等全方位切斷中國與西方陣營之聯繫,明知此舉是「殺敵一千,己傷一千」魚死網破的下策,也在所不惜,因爲美國實在已不能再容忍中國的繼續壯大以致於被中國超過。
美國窮盡洪荒之力, 欲將其建國以來之最強大對手遏止、擊倒甚至打趴,能否成功,留待歷史給答案。但美國顯然迄今未搞清楚一點,即美國當前之危機,與其說是中國的挑戰,還不如說更是美國自身體制的弱化與戰略的錯誤。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何況鋼鐵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