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玩斜槓 拓新財源

百貨業歷經疫情年,一度面臨人潮減少七成的窘境,促使業者不再專注本業,更積極開拓「副業」,以分散風險新光三越集團業務部長吳昕昌指出,只靠本業,一旦遇到風險就無法進步,經營副業反而可以開拓更多的機會

新光三越線上beauty STAGE美麗運營三年,2020年業績大噴發,且於臺中開出首家實體店後發揮線上線下串連綜效,4月更一連在臺北開出南西店桃園光影城店;鴻海集團二代郭守正操刀的三創生活廣場,亦在五週年以自營品牌「創Q Space」科技選物店啓動館外拓展之路,首號店即前進全球百貨密度最高的信義區,預計二年再開3~5店。

近年百貨業走向大微利時代,如何透過自有商品或自營品牌穩固獲利,成爲新顯學。新光三越總經理吳昕陽多年前即表示,百貨業要毛利高,就要多一點自營商品,只是自營需揹負庫存風險,以新光三越來說,包括化妝品、超市、法雅客、iStore與內睡衣等均屬自營商品,比例近30%。以此推論,新光三越2022年春要開首家outlet「skmpark」無疑就是量體最大自營商品。

資深百貨屆主管坦言百貨公司做「副業」自營商品或自營品牌,要看業種而定,現在最夯的精品餐飲、流行家電數位3C等,都是低毛利業種;三創生活自營品牌二樓「創Q Space」上萬件商品,多數是3C數位周邊商品,相對毛利高,2021年起拓展館外店以積累運營獲利,關鍵還是在於提升整體毛利。

連鎖百貨業爲擴大業績廣度,自營品牌不少,市場人士分析,過去自營品牌在於打造商場差異化,現在穩固獲利纔是真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