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模大戰”下一站:小切口、大縱深垂直場景成未來方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梓桐 實習生 陳歸辭 上海報道

自ChatGPT問世引發國產AI大模型研發熱潮以來,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在激烈的中美競逐和國內競爭之下,中國已經有包括智譜AI ChatGLM、訊飛星火、百度文心、阿里雲義通千問、商湯日日新等等在內的幾百個大模型陸續發佈。

如果說2023年被視爲AI大模型的元年,那麼到了2024年,行業的焦點則更多地轉向了大模型的應用和商業化落地。

5月15日,在第四屆上海數字創新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華科智穀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何積豐在會議上指出,大模型必須有企業去做,作爲我們的技術基礎,但不是每家企業都值得做。

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禕在發言中更是稱要把大模型“拉下神壇”。他認爲,走開源大模型,專家小模型,以及走“專業化、場景化、垂直化”之路是行業當前和未來的三個趨勢。

他以“錘子”和“釘子”的比喻形象地解釋道,“我們不能有了一個特強的大模型,就拿着錘子到處找釘子”。客戶很多時候購買的不是技術,而是技術帶來的實際效用。因此,應當小切口、大縱深,在垂直場景做專業大模型,而找到“明星場景”就顯得尤其重要。

專家們指出,應在新業態和垂直場景中,探索大模型的融合應用。而訓練出“智能”大模型的關鍵,在於提高數據管理的效力。

挖掘明星場景

就在幾天前,李開復在零一萬物的發佈會上主張行業應共同避免“ofo 式流血燒錢打法”。而早在去年11月,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就已經在一次論壇上給大模型熱潑下冷水,稱“我們不需要100個大模型”。

一方面,算力緊缺、巨量數據要求及高昂成本,使行業開始逐漸意識到“卷”大模型並非所有公司值得做和能做。另一方面,“AI+”所展現出的廣闊發展空間和潛在價值,使得探索大模型的應用和商業化總體而言更具現實前景。

畢竟,大模型本身只是一種技術基礎,在追求這種基礎的突破之外,重複開發並無太大意義。與其“卷”大模型,不如尋求大模型在多元場景中的應用,使“智能”真正在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涌現出價值。

從大模型的開發轉向應用,如何找到大模型的落地場景成爲行業新的核心關切。對此,周鴻禕表示“關鍵的順序是要找到明星場景,根據場景來設計功能,再根據功能再來訓練專業的模型。”

如何找到“明星場景”呢?周鴻禕表示,明星場景就是能最大程度打動用戶、抓住用戶的痛點和剛需的場景。企業和政府要自上而下、自內而外地梳理自身的業務場景,尋找這樣的場景。例如,在產品服務、內部管理流程、員工效率等方面,尋求實現“四個10倍原則”,即提高10倍效率,提高10倍的用戶體驗,降低10倍的成本,或者降低10倍的人力。

進一步放寬視野,至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所召出的數智產業和經濟的未來圖景,大模型如何落地的問題,也應在探索數字經濟的新業態和發展空間中創新求解。

何積豐院士指出,數字經濟催生出衆多新業態,包括數據經濟、服務經濟、物聯經濟、智能經濟等。他特別提出,服務貿易是中國數字經濟裡一個很具前景的發展空間。在國內方面,2023年,我國服務經濟總量已佔全國經濟總量的55%,這證明國內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已經非常大。在全球方面,全球服務貿易佔全球貨物與服務貿易總量的40%,而我國的服務外貿僅佔貨物與服務外貿總量的12%。這說明,在服務貿易領域,我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極大地推動了服務經濟的轉型和升級,這使得服務經濟作爲數字經濟裡的新業態,顯示出廣闊的前景,而我國具備相關技術實力。因此,服務貿易領域的數字服務是一個生長點。

另外,他還強調了“工業軟件是數字經濟的靈魂”。他認爲,在工業軟件製造上的發展趨勢是讓工序幫人自動生成代碼,從而更多的人能夠自己創造自己需要的東西,而不是依靠軟件公司來做。

“智能”的關鍵在數據管理

在大模型落地中,另一個突出的困難在於數據的缺乏。

周鴻禕指出,許多政府部門和企業在大模型的落地過程中,找到了應用場景,卻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沒有數據的積累和知識的沉澱,來訓練大模型。

而正如何積豐院士所言,大模型之所以“智能”,是因爲它有數據和知識,能把數據組織得很好,很容易地找到需要的數據。因此,對數據的組織是核心問題。對此,他指出有三類技術起着尤爲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建設知識中國化,建設向量數據庫,以及數據編制和數據網格。對於“數據中心不夠”的質疑,何積豐院士認爲更關鍵的問題應是如何提高數據管理的效力。

周鴻禕也總結了大模型落地中大家犯過的幾個錯誤。

一個錯誤是認爲大模型可以取代原來的IT系統。“原來IT系統還是非常重要的,它會變成大模型的手和腳,而大模型永遠就是一個大腦的作用。”他表示,“大模型要和業務深度融合,這樣才能在業務流中發揮作用。”

另一個錯誤是“迷信”聊天機器人。他指出,在企業內部使用聊天機器人,實際上效果非常差。它要求學會提示詞,這是很多人使用中的最大障礙。所以,還是需要一套工作流業務系統框架,把專業大模型與企業傳統的用戶界面融合在一起,把組織與業務系統連接在一起,這樣纔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在他看來,從根本上說,技術的生命在於應用,“智能化”的目標就在於更好地服務於人的生存。“百模大戰”的下一站,行業應該共同努力探索新業態和多元化場景,提高數據管理的效力,踏實、創新地推動大模型技術的融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