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大劇場-羅馬悲喜劇,臺灣上演中?

風雨飄搖的一九四九年是令人感慨悲歌、不堪回首的年代。數百萬中國軍民顛沛流離,隨着國民黨政府轉進臺灣,倏忽已經過幾個世代。二○○九年正值許多官商、士兵、庶民「來臺」六十週年紀念,難免激引人們對一甲子前塵往事的追憶與論述。

西方世界也有一則不易引人注意的小劇場訊息,同樣走過六十年。瑞士劇作家特馬特的成名劇|《羅慕路大帝》,一九四九年於巴賽爾劇院推出,上演羅馬帝國滅亡情節,與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史實有幾分巧合。這齣戲六十年來從未在臺灣演出,或許是另種巧合。但在兩岸追求和諧當下,它卻似乎一幕幕正在臺灣現實情境呈現。

《羅慕路斯大帝》中,皇帝羅慕路斯(亦譯羅姆魯斯)在日耳曼大軍壓境,到處瀰漫着「壞消息」時,仍然生活悠閒、注意養生。他把精力放在養雞事業,併爲每一隻母雞,取一個羅馬皇帝、皇后的名字,每天早上必吃一顆雞蛋。皇后譏笑羅慕路斯本身就是一個日耳曼迷,皇帝不承認,他說:「亂講!我愛他們還遠不及愛我的雞呢!」

羅慕路斯認爲羅馬帝國之所以存在,是因爲有一位皇帝,爲了消滅羅馬帝國,才由自己做皇帝,所以治國的理念就是什麼事都不做。他從未離開宮殿,不知道帝國疆域到底有多大。內政部長國防部長大小官員跟着空轉,不知所措。騎士隊隊長十萬火急地從前線趕回羅馬,報告日耳曼即將入侵的消息,卻見不到這位宅男皇帝,只被交代要好好休息、睡覺。

褲子工廠老闆凱薩路魯夫向羅慕路斯建議讓人民改穿褲子,併成爲羅馬人應盡的義務,才能抵擋日耳曼人,因爲日耳曼人就是穿褲子才強大的。他還向羅慕路斯承諾,將以重金勸誘日耳曼首領退兵,條件是皇帝將女兒下嫁給他,因身爲商人,思考要合於器官功能,不然就會破產。這齣戲裡還有兩位陪伴東羅馬皇帝伽利流亡的侍從,戲雖不多,卻十分逗趣,隨時提醒伽利言行進退要符合拜占庭的宮廷禮儀,例如開口就要先吟念成套的詩句與哀嘆調。

迪倫馬特德語系戲劇界地位僅次於布雷希特,擅長以喜劇手法寫悲劇。他處理羅馬帝國滅亡的「非正式歷史劇」,充滿怪誕技法,卻又與一般荒謬劇常以難以瞭解的對話,凸顯人物角色荒謬性的手法不同。《羅慕路斯大帝》的人物性格與情節、對白都十分嚴謹,文詞也很講究,讀起來趣味盎然。但是劇作家筆下,帝國的滅亡終究不是悲壯史詩,而是帶着戲謔的鬧劇

《羅慕路斯大帝》中,少數主戰派打算流亡到另一個小島繼續反抗,但他們後來不是死於海難,就是不知所終。戲劇的結局,日耳曼首領阿提亞克終於來了,他搶先向羅馬帝國投降,羅慕路斯驚喜之餘,任命阿提亞克爲義大利國王。阿提亞克隨即讓羅慕路斯得到一棟別墅及優渥年金後退休,羅馬帝國兵不刃血,「和平」結束。

羅慕路斯的悲喜劇與臺灣的歷史、人物、事件毫無關係,臺灣人難以想像一千五百多年前羅馬人在帝國滅亡時的心情,也不能拿臺灣與羅馬相提並論。但《羅慕路斯大帝》的風格、節奏,以及無厘頭的人物、事件,卻讓臺灣人有似曾相識之感。當中國迅速崛起,吸引全世界目光,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臺灣向中國傾斜,不管幾個decade,終極統一似有時間表,國防、外交部門已可逐漸縮減或委外經營。這種結局也許符合中國民族主義,以及臺灣少數人(如企業家、大中華主義者)的利益與期盼,然而整個過程其實就是民國「預知死亡紀事」。就戲劇性而言,就算臺灣人能到「內地」或「京城」追求功名利祿,曾經呼喊「中華民國萬歲」或追求獨立建國的人突然失去目標,少了激情,自然也無含淚收割的喜悅。

數百年「帝國」歷史竟如黃俊雄布袋戲所說的:「一步一步踏上死亡的界線」,是看《羅慕路斯大帝》難以言喻的沉重。

(作者爲臺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