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動「河馬浴場」新居落成! 玻璃窗看肥嘟嘟家族泡澡

河馬爸爸娜竹忠忠來和市長柯文哲打招呼了。(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寵物小組/綜合報導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河馬浴場」新居落成,遊客可以透過大片透明玻璃看見河馬在水池優遊,而新場館空間也給河馬們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此外,園方是闔家歡樂的地方,因此遊客動線完全以無障空間理念規劃

動物園目前共照養15只河馬(5公10母)及9只侏儒河馬(2公7母),由於河馬爲羣居性的動物,會用尾巴散佈排泄物及發出巨大吼聲來建立自己的地盤,領域性很強,倘若空間不足,很容易爲了爭奪地盤而打架。河馬新家的使用面積爲原來(1500平方公尺)的兩倍,大幅增加河馬的居住空間,並且營造沉浸式棲地景觀,提供河馬優質生活空間及較貼近野外的居住環境。

▲以往只能看到河馬背像是「鴨血湯」,現在可以看到整隻河馬啦!(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河馬是植食性動物,多在夜間上岸進食,白天幾乎都泡在水中,只露出長在頭頂的眼睛、耳朵、和鼻孔,每次潛水可以達到5分鐘以上,別看牠們天生圓圓胖胖的身材,在水裡可是相當地靈活。每隻成年河馬平均每天要吃30公斤牧草排泄量約十五公斤,等於每天都會產生超過200公斤的排泄物,過去每週都必須動員大批人力清洗水池,水量非常龐大。所以河馬展示場更新工程特別設置專用的水處理系統,進行水質過濾,克服過往展示水池每週換水2次(每次換水量約250-300公噸),卻仍有大量糞便污物混雜於水池的情形,以改善河馬照養環境,同時也可節約水資源

▲從今天開始可以透過透明玻璃跟河馬家族打招呼。

河馬可以巧妙地運用水的浮力來減輕體重關節造成的負擔,全新「河馬浴場」最特別的是克服過往只能從高處俯視河馬泡在水中背影的問題,將參觀視角調整後,遊客能透過設置水面下的玻璃,近距離觀察河馬龐大身軀在水中悠遊、走動、踢踢小腿等有趣動作,這樣巨型草食獸水下展示環境的設置也是國內首例

▲市長阿伯你好~

河馬館的室內場增設了隔間,讓河馬們不僅有公用的水池可以享受在水中悠遊的樂趣,也能擁有獨立活動或休息空間,來提升照顧品質。此外,場館內也佈置具有非洲意象氛圍教育解說設計,搭配擬真雕像、餵食展示、動物訓練等遊客服務設施,讓參與教育活動的民衆,更瞭解河馬及侏儒河馬這兩種哺乳動物在水中生活特殊的生態,讓遊客享有優質的參觀條件,及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環境教育的體驗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