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果招誰惹誰了,它只想當個麪包!

Everything Bagel

《瞬息全宇宙》裡一句“Everything Bagel”直接打開了貝果的各種可能性,將本就風靡全世界的貝果,再次推上輿論頂峰!

不甘於寂寞的年輕人怎麼會放過這麼好的腦洞機會,本着喜歡貝果、佔有貝果、同化貝果的邏輯,他們把貝果一鍵西改中。魚香肉絲貝果、酸筍貝果,隨即應運而生。

紐約人常說:我們的城市都是貝果做的。

這不是誇張,實在是美國人太愛貝果,愛到他們經常爲了“紐約貝果更脆纔好吃”,還是“加州貝果的韌勁更勝一籌”互噴。

各地有自己的“貝果博物館”。

小紅書@休想和我比可愛▐

當各方觀點層出不窮時,評論區裡肯定有優秀貝果的答案:口感韌勁、外皮夠脆,且一口麥香味。別小看這三點標準,只有學會經歷世代傳承的古老製作手法,才能烤製出一份合格的藝術品。

等麪糰發酵後,需要在滾水裡洗一遍,然後撈出用涼水沖洗一遍,再放入烤盤裡,分正反面烘烤。“洗”這道工序最難,失敗或是跳過,都會丟了貝果的靈魂。

製作貝果的過程中,

“洗”貝果被網友們一致認爲是最容易翻車的步驟。

小紅書@好吃豆▐

一個基礎的貝果就此誕生,一個世界的地基也就此完成。

然而所有人都會在喜歡的事物上,努力彰顯自己的個性與情緒表達。好比每個滑手都會噴繪一塊自己獨一無二的滑板,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理想貝果。貝果宇宙也就此誕生了。

小紅書@姜姜&滋味生活▐

貝果最初走入互聯網的概念,和白人飯異曲同工。

只是如果說白人飯是懶人勉強維持生命體徵的糊弄學,那麼貝果就是懶人對生活的最高敬意。

滑蛋火腿、三文魚牛油果已經是最常見不過的搭配,甜鹹黨之爭也顯得過於平庸,只有等你親自到貝果專門店,爲一隻香蔥韭菜奶酪味貝果排過隊、打過卡,就是真的“入門”了。

要想真正踏入“貝果宇宙”核心,只能等你自己打開腦洞,才能體會到貝果信徒宣講的美味奧義。

貝果的信徒還發布了宇宙貝果論。

小紅書@貝果宇宙bot▐

時間在推移,貝果在進化,它真的被玩出了花!巨型身量的全家貝果、造型可愛的卡通貝果、適合中國寶寶的滷味貝果……總之貝果被切實的本土化了,當然這其中少不了打工人的推波助瀾。

貝果早已不是單一形態。

小紅書 @Yicheng0571、 @Violet 不要再胖啦▐

貝果的流行,彷彿重新喚醒了打工人認真、積極的生活態度。

窩蛋肥牛、梅乾菜香腸、冬陰功蝦仁、麻辣酸筍的出現,斷崖式降低了貝果的入口門檻。再加上萬物可夾的特性,充分滿足了打工人對健康飲食的追求。

打工人最愛的“一果兩吃”。

小紅書 @ 花裡胡哨的早餐▐

雙拼貝果的組合,更是給了工作日午餐多樣選擇。無論是甜鹹混合,還是葷素搭配,成年人都能不做選擇的輕鬆擁有。即便到了每週一次的放縱日,你還可以肆意的加滿奶油奶酪!!

小紅書 @ 鉛筆唄唄▐

對外再看烘培店裡的貝果,確實也加了滿滿的芝士、牛肉、三文魚以及時令菜,但每隻售價輕鬆過百。此時再細看下貝果中間的洞,性價比就更低了。

年輕人正在嘗試對“網紅”祛魅,即便如知名咖啡品牌Tims,多次請了明星加持也玩不轉沉默市場。待互聯網的光環慢慢褪去,“潮流”早晚過氣,只有無可挑剔的出品和禁得起推敲的價格,才能讓人真正的另眼相看。

“舶來品”飲食融入當地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來自意大利的恰巴塔也有了 初步“新中式”的趨勢。潮汕橄欖菜、晉江豬肉鋪、雲南山珍,都是它的坐上賓,消除了多少年來南北的口味隔閡。

小紅書 @ 豆蔻麪包 DoughCo.▐

拿可頌舉例,它在法國咖啡廳裡大多充當早午餐的角色,售賣本味、沾咖啡食用。可到了美國烘焙店裡搖身一變成了下午茶,會裹滿糖霜,還能一口爆漿巧克力奶油。這隨機應變的能力,誰看了不說一句絕。

回到貝果的崛起與強本土化,過程中難免被一部分人拿來和土生土長的饅頭做對比。從製作工藝難易程度、誰更適合健身配餐,到誰獲得年度最佳“端水”大師。

小紅書 @ 賽博食錄▐

畢竟,這兩位可不是受法律保護的法棍,無論你加什麼、怎麼加,都沒人會跳出來告你。(法國人已經將法棍製作工序寫入法律,法棍麪包只能由小麥麪粉、水、酵母和鹽組成,否則不能叫法棍。)

天生具備“二創”能力貝果和饅頭,並不存在什麼正統與改良,萬物組合下好吃即合理。

這輪中外飲食風波,在擁護者各持己見的觀念下,宮門口饅頭憑藉創意自己殺出一條血路,搶佔了一定市場份額。這下誰還能分得清4塊錢一個的烤饅頭,還是28塊錢一隻的全麥貝果。

左圖:貝果

右圖:宮門口饅頭

小紅書 @ 亂 78 糟 . 、 @ 八九市▐

在網友的特意推動下,貝果和東北貼餅子也開啓了不明不白的混戰,究竟是誰更勝一籌我們也尚未可知。

小紅書 @ 小罐頭 愛吃飯 ▐

在此,我們亦不探討究竟是貝果還是饅頭更具營養、更助於減重。東西好吃就行,不必要和“低GI飲食”、“自律的心態”以不自然的形式強綁定,包裝成某種昂貴的生活方式。不信你看,靠生產貝果的工藝早已經“饢”化。

縱觀美食文章最愛提的“發家史”,任何碳水化合物的誕生本意,都逃不開“充飢”二字,“中產身份”“減脂必備”等標籤也絕非與生俱來。

小紅書@叫我餅俠▐

但無論是世界貝果,還是美國饅頭,在國內都不應該變成收割年輕人的高溢價生意。

越是快速發展、追逐自由的時代,人們越容易受困於信息繭房,趨於尋找與自己意見和認知相同的人,並不斷被強化馴服。可那扇窗,大多數是被我們自己關上的。

圖片來源:小紅書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