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方位競逐新質生產力
(原標題:北京全方位競逐新質生產力)
來源:3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明浩 孔祥鑫 張漫子
車停穩,沒司機。掃碼驗證身份,開門入座,點擊“開始行程”,潘達開始了從北京亦莊去往大興機場的行程。車子自動選擇最優路線,“絲滑”行駛,快慢相宜。
“操作方便,行駛安全,還能以120公里時速‘頂格’趕飛機,無人出租車給力!”潘達說,哪怕途經複雜路段、環路、高速收費站,無人車也應對自如,毫無差池。
北京在亦莊設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僅3年多,從1.0“小步”快走,迭代到3.0階段建設,已實現160平方公里連片運行。無人配送、無人零售、無人巡邏等無人駕駛場景紛紛落地。截至目前,示範區累計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近3000萬公里,提供常態化出行與生活服務超1160萬人次。今年加快推進440平方公里擴區,推動機場、火車站等重點場景有序開放。
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實時的雲、可靠的網、精確的圖……亦莊自動駕駛這張“科技名片”背後,是北京前瞻性把握髮展的時與勢,以“質”爲帥,向“新”而行,全方位競逐新質生產力的寫照。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北京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近百所高校、超千家科研院所彙集,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77家,佔全國總量的28.1%。全市擁有55萬餘名科研人員、全國近一半的兩院院士、超過四分之一的“萬人計劃”專家。研發投入強度多年保持在6%左右,在全球名列前茅。從科研成果看,被引論文數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之高,國內無出其右者。從產業轉化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獨角獸”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各城市首位。發展新質生產力,北京有底氣、有實力、有優勢,理當勇爭先、走在前、作表率。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牛鼻子”。2020年以來,北京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強化科技領軍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培養引進。重點支持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提升科技創新效能,加快構建以企業爲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範式。更加註重“從0到1”的突破,深入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高水平推進“三城一區”建設,塑造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新格局。超大規模智能模型“悟道3.0”在語言、視覺多模態上取得突破,涌現出新一代量子計算雲平臺“夸父”、新一代256核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朱雀二號”全球首款成功入軌飛行液氧甲烷火箭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中關村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等一系列先行先試改革,打通科技創新“任督二脈”,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去年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技術收入增長超30%,作爲全球創新網絡樞紐的地位不斷提高。2023年北京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62.9件,是2014年的5.45倍;技術合同成交額8536.9億元,是2014年的2.72倍。
產業發展“減與加”“舍與得”,是選擇題,也是必答題。作爲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不斷鞏固完善高精尖產業格局。把握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趨勢,推動先進製造業競爭力整體提升,擦亮“北京智造”品牌。增強集成電路、氫能等產業帶動作用,壯大生物醫藥、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超前佈局通用人工智能、6G、量子信息、腦科學與腦機接口、類人機器人、智慧出行、商業航天等未來產業新賽道。一頭抓能給行業下定義、定標準的頭部企業,一頭抓大量嶄露頭角、有活力的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培育更多“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智能製造標杆工廠。去年我國民營火箭企業13次商業發射,全部來自北京。今年亦莊將建設“火箭大街”,推動星箭網絡產業加速發展。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十大高精尖產業全部突破千億元級,新一代信息技術集羣產值更是突破3萬億元,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27.1%。
“數字時代”撲面而來,如何點“數”成金、加“數”成勢,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北京充分釋放數據要素、數字技術的潛在價值,錨定、深耕、做強算力,精心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率先建成全球性能領先的區塊鏈基礎設施。2023年,新建5G基站3萬個,累計建設10.7萬個。算力總供給超1.2萬P。多批人工智能大模型通過備案,公開發布的佔全國近一半。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實現牌照落地,去年合計交易規模24.13億元。“京通”“京辦”“京智”三個智慧城市應用終端快速升級拓展,啓動建設全國首個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全年實現數字經濟增加值18766.7億元,同比增長8.5%,佔GDP比重達42.9%,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下,北京融入區域大循環,加快推動產業鏈融合開放。以全球化的視野,深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去年11月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京津冀聯合主辦產業鏈供應鏈大會,首次聚焦產業鏈供應鏈開展聯合招商,首次聯合發佈跨區域產業鏈圖譜,並達成意向簽約項目152個,意向投資額超1000億元。目前三地正聚焦“六鏈五羣”和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廊道,合力建設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攜手推進“開通一條路”“共造一輛車”“智算一張網”“保障一條線”等示範項目。中國電信京津冀大數據智能算力中心投入使用,張北雲計算產業園等一批共建園區聚集成勢。2023年,北京與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748.7億元,比2022年增長1.1倍。三地培育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1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50家,分別佔到全國的8%和12%以上。整體實力實現躍遷,科創實力顯著增強。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北京作爲首都,具有教育、科技和人才優勢。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我們將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加快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首都貢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尹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