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文發系專題創意展 線上呈現20世代三觀

北科大文發系學生毛子源、王恬芯、葉庭汝賴芊妤打造作品編古」。(北科大提供/李侑臺北傳真)

黃庭真張予凡陳子威黃佳琪則打造「拾光柑仔店」,嘗試喚起懷舊年代的五感記憶。(北科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遊惠文、沈婷妮蘇映文將沉浸式裝置藝術取名爲「不『煩』的20s」,暗喻煩惱是外人難以窺知全貌。(北科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因應疫情警戒升級,臺北科技大學實施遠距教學到期末,實作類課程也應變調整,文化事業發展系專題首度改爲線上開展,「視乎—看見你我的三觀」13組作品即日起展出至7月31日,透過反覆自省及文化深究,展現20世代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北科大文發系學生毛子源、王恬芯、葉庭汝、賴芊妤打造的作品「編古」,發音近似布農族語Bungu(意指「頭」),團隊原住民族中祭典最多的布農族爲研究主軸,從布農族最盛大的祭典射耳祭中梳理符號意象,例如打獵揹簍六角形編織法、製作小米糕的木臼和篩箕形象、兩性族服的色彩和菱格紋等,結合陶瓷、皮革製作文創餐具燈飾,將布農族的儀式特性及精神文明融入日常餐桌,邀請觀者珍視多元文化。

王宜靖張珮瑄陳錦卉馮珮榕4位同學則透過創意,向全球僅存的磺火漁法表達致敬。論及創作靈感,團隊表示,「蹦火仔」是屬於臺灣金山磺港漁民的獨特記憶,用硫磺火光吸引吃火的魚,是世界唯一的珍貴漁法。在青鱗魚躍起的瞬間,火花如閃電稍縱即逝;他們將磺火漁法的視覺、聽覺感官美學,轉化爲留住剎那的燈飾,以木頭麻繩等自然材質致敬此漁法友善海洋的本質,希望這份消逝中的「餘火」留存在人們的眼裡。

黃庭真、張予凡、陳子威、黃佳琪則打造「拾光柑仔店」,嘗試喚起懷舊年代的五感記憶。團隊提到,常見的復古老街大多着重懷舊視覺,忽略了柑仔店帶來的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體驗。雖因疫情嚴峻無法拍攝紀錄片,改以劇本取代,他們仍透過逐格小動畫書本圖鑑、貼紙等多元形式展出,希望喚起臺灣人對柑仔店的五感記憶。

身在科技便利的21世紀,20歲的遊惠文、沈婷妮、蘇映文坦言,看似選擇更多,煩惱卻也不少。她們將這座沉浸式裝置藝術取名爲「不『煩』的20s」,若隱若現的外觀暗喻各人煩惱是外人難以窺知全貌,踏入後站上中心臺階,視野即由雜亂轉爲寬闊,代表面對煩惱有時只需轉換視角,會有不同的感受及體驗,鼓勵大家轉換心態或跳脫自我侷限

北科大文發系專題展「視乎—看見你我的三觀」觀展連結:

https://st1005318.wixsite.com/ntutc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