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歷史綁架的人
(圖/摘自蔡詩萍臉書)
在許多古典樂迷心中,德國指揮家福特萬格勒是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由於他與納粹的關係,戰後受到去納粹化的審查,有2、3年的時間被限制演出。1954年67歲的他抑鬱以終。
1920年代的威瑪時期,德國文化來到前所未有的巔峰,偉大的作曲家、指揮家與演奏家多如過江之鯽。但是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許多猶太裔音樂家紛紛出逃,德國音樂圈發生劇變,這時福特萬格勒的重要性更被突出且染上了政治的色彩。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就把福特萬格勒奉爲德國文化的燈塔。
1933年納粹二把手、當時的國會議長戈林還任命福氏成爲上議院的成員,雖然國會不久就被解散,這個官方身分成了他一生中如影隨形的政治污點,從此被視作納粹分子。福特萬格勒雖然被納粹重用,但即使在希特勒出席的音樂會上,他也拒絕向他行禮。我們也找不到他有反猶的言行,甚至他還盡力保護猶太音樂家。但是他畢竟是留下了繼續爲希特勒、爲納粹指揮貝多芬、布拉姆斯、華格納的污點。他成了納粹文化宣傳的明星。或許可以指責福氏具有漢娜鄂蘭所謂的「平庸之惡」,又或許他像普羅高菲夫迴歸蘇聯,認爲只有在自己的土地才能延續自己的文化血脈。無倫從外在與內心,在某個意義上他是被歷史綁架的人。
其實「綁架」重要的文化名人或資產,並非罕見。許多政權爲了證明自己的正當性,都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外傳蔣中正當持堅持帶走3人,分別是孔子第77代的嫡長孫孔德成、張天師張道陵第63代傳人張恩溥以及藏傳佛教四大活佛之一的第7世活佛章嘉呼圖克圖。這3人分別代表中國文化中儒釋道三大傳統。
從上述福特萬格勒的例子,可以看出評價或定位一個人不應只看他一時的作爲與身分,而是要從他的時代和他的一生來理解這個人。不是說歷史中不該有是非,人們對他的作爲不應該承擔責任,而是歷史不能只剩下簡單的善惡審判,承認歷史與人性的複雜性,我們纔會對歷史有深刻的理解與省思。
最近228受難家屬要求臺北市蔣萬安市長道歉,我不知道蔣市長要以什麼身分道歉,他能代表誰?如果他現在不是市長,他會被要求爲他的先人道歉嗎?他能代表國民政府、國民黨、還是外省族羣?誰授權給他這樣的代表性。做爲一個人,我們多少都被歷史所綁架,甚至我們也常會用歷史去綁架他人。如果不瞭解這點,誰來道歉,再多的道歉也都一樣。(作者爲退休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