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影視音學校效率差?文化局:提供非主流的多元選擇

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因招生每況愈下、學生就學就業狀況迷茫等,遭議員質疑效率差。(摘自臺北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臉書/丁上程臺北傳真)

曾擔任時任臺北市長柯文哲競選總幹事的作家「小野」李遠,被延攬爲新內閣的文化部長。而小野過去曾擔任臺北市的影視音實驗學校的創辦校長,近日也再受關注。就有北市議員質疑,該校招生每況愈下、學生就學就業狀況迷茫等,認爲要讓學生出入均衡些。對此北市文化局表示,由於非主流才能讓學子有更大發揮空間,未來思考如何提供多元選項。

臺北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創立於2016年,爲北市文化局與北市文化基金會共同創辦,用於培育影視及音樂幕後人才的非學校實驗教育機構。對此國民黨臺北市議員鍾沛君指出,影視音學校已邁入8年的實驗,但卻看不到具體成果,且招生狀況每況愈下。

鍾沛君說,雖然文化辦學成功與否難以用得獎或職位來去量化,但是用現實指標,是否有曾就讀於影視音學校後成爲該領域人才?此外,若學生在畢業後要走升學管道,由於非學校實驗教育機構的情況,造成沒有同等文憑和學歷,會不會花了三年卻無法融入業界,也無法迴歸教育的另一種存在?

文化局長蔡詩萍指出,臺北影視音學校很特別,是能夠爲了一位學生而找一位業師來指導,就像現在人氣高的街頭藝人「悍酷_跑酷」,其中一位就是畢業於該校,他當時喜歡馬戲,因此特地找了馬戲老師李穎彤。

蔡詩萍表示,因爲不是主流,才讓學生有所空間,正是影視音學校辦學價值,即便學生未來就學,也會循着特殊選才一對一面試,「有很多人到日本、澳洲、歐美就學。」當然,也是有迴歸到臺灣的大學就讀或就業等,這些在其他學校的學生也都會發生。

「該校學生不敢說都適應好,但歷經三年不同人生成長經驗,非填鴨式教育、自我跌撞,通常自我意識都很清楚。」蔡詩萍認爲,尤其就讀該校學生或許是無法適應體制的孩子,在這能找到安生立命的價值,未來會和教育局再商討,如何提供多些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