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索斯圓夢太空,中國太空生意怎麼樣了?
過去,人們看火箭發射如欣賞絢麗的煙花,因爲壯觀和震撼,大多時候與普通人無關。
而今,在一衆富豪排隊上天的魔幻景觀下,曾經的科幻和遙遠,已成爲觸手可及。
北京時間7月20日晚,世界首富貝索斯飛向了距離地面高約100公里的太空邊緣,在體驗了幾分鐘的失重狀態後,成功返回了地面。這意味着無論是商業新大陸,還是未來的烏托邦,總之普通人與宇宙太空的距離又進了一步。
一、商業航天,通向星辰大海的必經之路
從古至今,無論東西,人類都對浩瀚宇宙充滿了探知的慾望。即使危險重重,太空這片尚未被開發的沃土依舊在近十幾年的時間內吸引了大批冒險者。
因爲未知的太空,是人類最後的“新大陸”。畢竟地球上的70億人口、日漸減少的資源和溫室效應帶來的環境惡化,讓人們的生活難以避免“內卷”。也讓霍金的這句語言,正在成爲現實,“在未來 100 年內,人類爲生存必須離開地球,去太空尋找新的家園。”
比貝索斯提前9天“上天”的布蘭森,在過去的17年間,爲了圓自己的太空夢想,已經向維珍銀河投資了超過10億美元資金。
布蘭森在太空發言
還未“上天”的馬斯克,近日賣掉了最後一套房產,繼續向着火星移民計劃前進,他的航天夢想則是讓人類成爲“跨行星的星際文明”。
成爲真正的“星際物種”或許只是時間的問題,但現階段的關鍵在於戰略的選擇,如何實現資源的最高效分配和利用。
從英美兩國經驗來看,布蘭森、貝佐斯、埃隆馬斯克,都是以民營私企的形式進入商業航天領域,但中國航天大多由政府主導,商業航天去還沒完全成型,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
來源:企業官網,中金公司
頭豹研究院編輯整理
如上圖所示,雖然中國的火箭發射次數佔比已經達到了全球第一,但全球商業發射市佔率中,中國連全球的3%都不到。這說明,中國商業航天的資源利用率嚴重不足。換言之,就是不夠重視。
以火箭發射基地爲例,中國有四大發射場、俄羅斯有三個、日本有兩個、歐洲一個、印度一個,美國常用的主力發射場也只有卡納維拉爾角和范登堡基地兩處。
然而在中國四大發射場的“使用面積”潛力遠遠沒有用盡的情況,中國商業火箭公司的創業者卻熱衷於建設商業發射場。主要是因爲現有的四大發射場在軍方管轄之下,無論管理模式還是運行模式都與商業發射市場存在着一定的不兼容。軍隊不能從發射場運營中收費,但是商業發射同樣要使用發射場的設施,除了水電氣之外,還有技術支持、測控、消防、回收所產生的成本。一旦發生事故,還要產生應急救援的成本。這些費用如何界定?如何支付?這些問題一直困擾着商業發射服務的相關各方。
相反,美國航天企業能享用的“航天資源”則充裕的多。爲了扶持馬斯克的SpaceX和貝索斯的Blue Origin,美國政府可謂是“掏心掏肺”。
從技術轉讓、人員幫扶,到新技術研發、發射場使用權等等資源,美國政府都放開給了各路商業航天公司,就差手把手教你造火箭了。
二、太空旅行,只是一小步
爲什麼美國如此重視商業航天呢?
一方面,傳統的、無競爭的航天發射市場會導致發射成本虛高。以在商業航天市場一騎絕塵的明星公司Space X的創立背景爲例,美國發展商業航天的初衷是想“降低發射成本”。
原本NASA需要一枚火箭,就需要到市場上進行採購,但在波音和洛馬的壟斷下,成本很高。而破除壟斷的最好辦法,就是引入競爭機制。然後SpaceX之類的商業航天公司就順勢出現了。大多數人可能已經忘記了,SpaceX創業最初的三次發射,三射三敗,頓時淪爲業界笑柄。害得高富帥馬斯克賣掉Paypal所獲得的財富在三把火中瞬間就燒光了。
但SpaceX的成功同樣在於不怕失敗,快速迭代。而國家層面機構的失敗率就關乎面子問題。畢竟嘲笑一家企業可比嘲笑一個國家分量輕多了。
另一方面,如果在這個需要快速佔領“太空陣地”的時代裡仍然固執地堅持“計劃航天”,那麼就有可能斷送先機,丟掉那些本可以佔領的軌道陣地。
數百年前的大航海時代,鄭和下西洋如同計劃航天,雖然擁有強大的實力,卻缺少哥倫布們的野性,在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下“慢半拍”,註定了新大陸不屬於中國。
而現今的大航天時代,一圈圈軌道和一個個通信頻段就是“新大陸”,同樣是手快有,手慢無。因爲對於近地軌道資源的分配,國際電信同盟目前採用“先到先得”的制度。提前申請就可長期使用,優先登記的衛星網絡資料就有優先地位,後登記的要避免對具有優先地位的衛星產生干擾。如果兩顆衛星距離很近,頻率又有重疊,則可能產生干擾問題。
世界各國星座低軌衛星星座分佈
因此擅打“閃電戰”的資本邏輯,更適合加快太空探索的腳步。可以肯定的是商業載人太空旅行行業至今正朝積極方向發展。因爲隨着太空旅遊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就意味着未來越來越多的資本將會進入這個領域,必然會吸引大量的中產階級加入其中,從而催生出一個新的消費熱點。花旗銀行預計太空旅遊產業在2030年將達到30億美元,而摩根士丹利給出的判斷更爲樂觀,其認爲到2040年,該產業將增長至超過一萬億美元,相當於一個蘋果公司的市值。
但對於飛往星塵大海太空探索來說,太空旅行只是一小步。背後則有一個更大的市場——太空經濟,被視爲在不遠的未來最有希望呈現爆發式增長的“藍海”市場。
諸如衛星製造、衛星運營、太空旅遊、行星資源開發等等概念紛紛上馬,各細分賽道都出現了佼佼者。高盛甚至預測人類的第一個萬億美元富翁就將來自太空行業。
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結構
三、圈天運動,中國有什麼優勢?
雖然去年衛星互聯網已經納入了中國新基建的範疇,意味着國家對於行業的重視正在提高,但是重視並不能讓中國的商業航天企業一夜之間長大。不過,從國內“薇婭賣火箭”、“B站發衛星”這些出圈的事件可見,國人對這個行業的火熱和行業價值已經顯而易見。
據統計,2018年商業航天領域共發生15起投資事件,披露獲投金額14億元。而到2020年,商業航天領域融資額突破100億元。目前,紅杉、經緯、順爲、高榕等衆多知名投資機構都已經在這個領域佈局。
中國商業航天行業部分企業融資情況
這也歸功於政策層面,中國航天在2015年首次打開了民營資本的大門,並出臺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創業者正在瞄準太空。
國內首家提供探空火箭發射服務的私人企業翎客航天的創始人是90後;《北京青年報》去年報道的一位來自南京航空大學的00後大學生,在疫情期間自制火箭的新聞刷爆了全網;還有無數年輕的航天愛好者正在B站上鍥而不捨自制火箭,有些甚至是初中生。
這不禁讓人想起《十月的天空》片中描繪的五十年代美國小鎮少年,這些對太空對宇航懷着澎湃熱情的後生們,成就了美國航天黃金時代的故事。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的,從政策、資本、團隊,現在中國商業航天也在向美國看齊。而那些對太空懷着澎湃熱情的後浪們,則成爲其中的中堅力量。
可以預見,政策導向支持、資本的熱情、青年創業者的夢想已成衆人拾薪,中國商業航天將成爲天花板很高、想象力很大的未來市場。
四、結語
人們對於太空探索的追求,就像那句話說的一樣,“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如今,我們頭上的“星辰”正在加速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