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老鄉雞

近兩年,餐飲品牌上市潮轟轟烈烈,但幾乎無一成功,統統被擋在了IPO門外。

去年,綠茶、楊國福、撈王、七欣天等餐飲品牌紛紛交表,招股書失效又更新,至今沒等來好消息;到了今年,奶茶品牌成了新一輪IPO主力軍,僅在7月就至少有6家奶茶連鎖品牌正準備在香港和美國IPO。

餐飲企業前赴後繼,但鮮有IPO成功者。這並非是個別現象,而是整個行業的難題。

自今年2月1日發佈的“全面註冊制”以來,餐飲企業上市的審覈標準和流程更爲嚴格,截至7月底,一共有145家IPO企業衝刺失敗。

事實上,A股已經許久沒迎來餐企的新面孔。自2009年湘鄂情在A股上市之後,餐飲企業沉寂了十來年,直到2020年,同慶樓再登A股,成爲國內五家上市餐飲企業裡唯一一家以宴請爲主的餐企。

和大多數輿論風向並不相同,不是所有的餐飲上市都是爲了圈錢割韭菜。那些上市成功的前輩們也並沒有過上大富大貴的好日子:2012年上市的鄉村基、小肥羊已退市,湘鄂情幾乎查無此人,全聚德更是連虧了好幾年。

餐企想上市,更多的是品牌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後的水到渠成。

畢竟,公司在上市後可以通過募資來擴大經營規模,從而進一步補強品牌供應鏈,增強品牌競爭力。但上市也意味着更嚴格的監管,品牌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外界關注,這也對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此前老鄉雞遞交招股書就是爲了進一步升級供應鏈和數字化。六個月前,上交所受理了老鄉雞的申請文件,但就在上週,老鄉雞選擇主動“撤單”了。

標準化的命門

和許多行業一樣,餐飲業融資和IPO熱潮的興起,既有資本推動,也有政策鼓勵。

餐飲業的第一波資本週期曾發生在2012年前後。恰逢互聯網跨界創業火熱,餐飲IPO亮起了信號燈,餐飲業迎來了一批舉着”互聯網改造萬物”大旗下場的創業者。

到了2020年後,資本狂熱,麪館瘋狂。拿錢、開店,成了創業老闆的基本操作。馬記永半年新開了100家店,和府撈麪平均不到2天就要開出一家新店。

然而,隨着美元基金大撤退,面紅麪館們在短短一年間從烈火烹油切換到了門庭冷落,紛紛倒在了餐飲復甦的前夜。

十年間,餐飲融資潮起又潮落,購物中心和街頭巷尾的餐飲品牌新人換舊人。然而,隨着中國餐飲市場日漸蓬勃,餐飲消費的大趨勢勢不可擋:

首先,是外出就餐的需求擴大、人均消費能力提升。2000年至2012年,中國人均年度在外用餐消費支出由287元上漲至1315元。2018年後,中國餐飲市場邁入4萬億大關,其中,中餐市場份額接近80%。

其次,餐飲連鎖化率快速提高,但相比發達國家仍有距離。2010年,中國餐飲連鎖化率還不足10%,到2022年,連鎖化率了已經達到19%,其中一線城市已經超過了20%。

連鎖化率的提升,是餐飲業從草莽走向成熟的體現。與之伴隨的是,餐飲的供應鏈越來越發達,創業門檻越來越低,似乎每個有着廚子DNA的中國人都能當上餐飲老闆,秉持着“寧肯自己賺1毛,也不讓對手賺2毛”的內卷精神,中國餐飲仍然是一門苦生意。

在過去兩年間,疫情加速倒閉潮,餐飲難逃開店即關門的命運,餐飲老闆們苦不堪言;個體老闆們想通過加盟大品牌來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又免不了被賢合莊這類的明星餐飲加盟割韭菜。

究其根本,餐飲業要想做大做強、擺脫內卷的宿命,其競爭就不能只停留在門店、價格和菜單上,而是要解決“標準化”這個難題。

標準化能夠解決中餐製作流程複雜、依賴廚師的難題。中央廚房統一配送食材,做菜的流程極度簡化。連鎖餐飲的核心競爭力正在於此。

以老鄉雞爲例,束從軒在創業初就親自寫了6本經營手冊,大到烹飪火候和時間,小到抹布摺疊方式都寫了進去。

比如老鄉雞的雞湯,每一鍋加多少水,多少鹽,熬煮的時間,都在操作流程上寫的清清楚楚,以保證走出安徽的消費者,也能喝到同款家鄉口味,這在標準化難度高的中餐行業頗爲罕見。

手握“標準化”的利器,老鄉雞不僅扛過了疫情,過去幾年的盈利能力還在逐步攀升:2020年至2022年,老鄉雞營收分別爲34.53億元、43.92億元和45億元,淨利潤分別爲1.05億元、1.34億元和2.4億元。

2023年,當同行都還在忙着重啓時,老鄉雞已經率先復甦了:截至6月30日的6個月內,其營收爲26億元,淨利潤爲2億元。

移不走的三座大山

餐飲業難做,還在於即便是解決了標準化這個難題,也擋不住房租、人力、原材料這三座大山壓頂。據紅餐網數據顯示,2021年餐企的成本相比2019年上升了17.1%。

拿房租來說,2021年下半年,全國百大購物中心商鋪的平均租金爲26.93元/平方米/天[2]。近6成門店都在寫字樓、商圈裡的老鄉雞,其店租佔營收比重從2021年的22.4%,上漲到今年上半年的24.2%。

人工成本端,平均每家老鄉雞要僱傭13個人,人均工資近7萬/年[1],也就是說,一家門店一年光是發工資就要花掉近百萬。相比之下,老、破、舊的街邊蘭州拉麪店,只需要一家五口,工資都不用按時發。

原材料成本就更不必說了。滷味雙雄周黑鴨和絕味深受其害,因爲鴨子成本上漲,二者在2022年的淨利潤暴跌。

面對三座大山,老鄉雞則選擇從養雞開始,自建供應鏈。

老鄉雞的創始人束從軒從部隊復員開始養雞,並逐步成爲合肥最大的養殖戶,其養殖規模在安徽省一度能排進前五。如今,老鄉雞包辦了從養殖基地-中央廚房-冷鏈物流-餐飲門店的所有環節,是行業內唯一的全產業鏈模式。

像老鄉雞這樣自建養雞場的品牌並不多,絕大多數品牌的標準化工作都交給了供應鏈公司。

比如三個月融兩輪、估值翻三倍直達30億的遇見小面,其背後的供應商是海底撈孵化的餐飲供應鏈公司蜀海;“美食荒漠”杭州,則是餐飲供應鏈的熱土,外婆家、綠茶、新白鹿這類快時尚餐飲越來越難分彼此,因爲背後都站着同一家供應鏈公司。

全產業鏈的好處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品質,將標準化落實在每個環節之中。

以老鄉雞爲例,一隻健康的土雞從出生到散養120天,從60天的集中飼養、精養到送到加工廠屠宰、分解,到每個菜的製作,最後半成品送到快餐門店,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考驗。

對於老鄉雞這類中式快餐來說,自建供應鏈的好處還在於能夠平抑原材料上漲。相較於拉麪、麻辣燙、炸串等單品爲主的餐飲連鎖,中式快餐的sku更多、製作流程也更復雜,並不是一個高毛利的賽道。

從數據來看,疫情前的2019年,中式快餐行業的普遍毛利率不到20%,低於楊國福麻辣燙的30%。其中,老鄉雞已是中式快餐的佼佼者,5.6%的淨利率水平高於老孃舅、鄉村基[1]。

水大魚大的大衆連鎖

在扛過了三年的至暗時刻之後,中國餐飲業或許迎來了最好的時候。

一方面,餐飲行業向來是能夠穿越週期、抵禦風險的常青賽道,在全球各大資本市場,諸如星巴克、麥當勞這類頭部連鎖餐飲一直是長期核心資產。

另一方面,餐飲行業具有馬太效應。根據《中國餐飲大數據2020》,在2019年,連鎖餐飲門店的增長率高達27.4%,遠超餐飲業平均水平的8%。尤其是在疫情出清了小餐飲門店之後,頭部品牌能趁勢抄底門店和員工,這種馬太效應將會進一步加強。

在中國餐飲大步邁向連鎖化的進程裡,也出現了涇渭分明的兩派:直營VS加盟。

中國門店數量超過1000家的餐飲企業裡,絕大多數都是加盟連鎖。相較於自己下場一家家地開店,加盟是一種更低成本實現快速擴張的方式,不用承擔開店成本,毛利更高。餐飲行業的普遍淨利率在8%左右,幾乎只做加盟的茶百道,淨利率高達22.8%。

另一方面,加盟也有利於開闢新的市場,比如當初堅持在購物中心開直營店的喜茶,在門店數量達到800家後,爲了下沉選擇開啓加盟。

但在加盟越來越成爲靈活就業首選的今天,也不乏有收割者。

明星餐飲的代表選手賢合莊就是一例。它在2019年起迅速擴張,巔峰時期門店數量超過800家。但退潮也比想象中來的更快,自2020下半年起,賢合莊陸續傳出門店倒閉的消息,截至2022年4月,關店數超過270家。一時間,社交媒體上全是餐飲老闆們的哭訴:開業兩年多,虧了1000萬[3]。

相比之下,直營更像是真正的勇者遊戲。

首先,直營模式需要自己承擔開店成本,拿老鄉雞來說,算上高昂的房租、裝修和人力,它在上海開店的前期投入能高達150萬。此外,直營也更考驗公司的運營管理,“從一家門店到1000家門店,管理難度是指數級上升的”。

但品牌選擇直營,也看中了它無可比擬的優勢:對門店的管控能力更強,出品和服務更有保證;站在消費者角度,直營店也是一種比加盟店更放心的選擇。

例如老鄉雞就對於加盟的態度就相當剋制。招股書數據顯示,2020和2021年老鄉雞的加盟業務收入分別爲1142萬元和8365萬元,只佔到總營收的0.33%和1.90%。

但從淨利率水平來看,以直營爲主的老鄉雞盈利能力並不低。今年上半年,老鄉雞營收26億,淨利潤2億,淨利率7.7%。

因而,在中式快餐這個賽道里,以直營模式爲主,又有全產業鏈加持的老鄉雞,有着極高的競爭壁壘。

老鄉雞垂直整合供應鏈的優勢,體現在它的菜品更安全、更乾淨。曾有媒體參觀完老鄉雞的中央廚房後感慨,“操作間乾淨的簡直可以做手術”。而在“白人飯”取代炸串燒烤成爲新一屆頂流的今天,這種看得見的健康是餐飲消費的主流。

店員都是自己招的,門店也是自己開的,老鄉雞的門店管理也更嚴格。每個店員的話術、地面乾淨程度、抹布的洗滌和擺放方式等都有嚴格的操作標準,這些管理的細節被記載成了厚達數百頁的餐廳培訓手冊,沉澱了老鄉雞20年來的實踐經驗。

老鄉雞的這種全產業鏈模式,正是政策所鼓勵的餐飲業的轉型方向。在發改委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二十條”裡提到,要提升餐飲質量和配送的標準化水平,體現安全、營養、健康的原則,推廣透明廚房,讓消費者吃的放心。

2020年,隨着《老鄉雞董事長手撕員工聯名信》的刷屏,老鄉雞似乎是在一夜之間被大衆所熟知。

老鄉雞憑實力出圈的今天,離不開它在後端供應鏈打造、前端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十餘年積累,這恰恰是品牌厚積薄發的表現。

十年如一日地堅守標準、打磨品牌,換來了消費者真金白銀的投票:在中式快餐裡面,老鄉雞的翻檯率高達5次/日,遠超同行。

尾聲

在北上廣的核心商圈,如果想用50元的預算吃一頓滿意的午飯,恐怕沒什麼選擇。

據第三方平臺數據,一線城市的餐飲到店人均消費水平,從2018年的57.2元,快速增加至2022年的86元,三線城市的人均消費上漲幅度略小,但也從42.2元漲到了53元[4]。

從這個數據來看,坐在辦公樓下老鄉雞乾淨整潔的門店裡吃上一頓兩葷一素,已經在人均消費水平上拖後腿了。

熱門商圈裡有頭有臉的餐飲品牌們,客單價往往都不低。日常996的打工人想吃到更便宜的,就只能出辦公樓再走兩條街,去吃街邊不具名的夫妻老婆店。

而對於絕大多數打工人來說,選擇小店其實更接近於一種心理博弈,爲了便宜幾塊錢的一餐,要面臨的是極大的不確定性:食材是否新鮮、廚房是否乾淨,全憑老闆良心。

與之相比,像是老鄉雞這樣的平價連鎖餐飲,其實以合理的價格爲普通大衆提供了一種更確定、更放心的選擇:作爲一家擁有上千家門店的餐飲品牌,老鄉雞裡的每一碗雞湯、每一盤蔬菜和每一碗米飯,都代表“老鄉雞”整個品牌信譽,門店絲毫不敢馬虎。

這類大衆餐飲連鎖的試錯成本和輿論風險遠高於個體餐廳。這種來自於消費者和市場環境的壓力,是敦促品牌做好每一餐的動力。

老鄉雞之於整個行業的意義遠不及此,它坐擁1200家門店,爲2.2萬名員工提供了踏實、穩定的就業選擇,其品牌力輻射至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老鄉雞已帶動450多家養殖戶實現共富,還計劃在合肥興建產業基地,以培育特色產業集羣。

費盡心思養雞、做中央廚房,老鄉雞“喊你回家喝湯”——縱然行業競爭激烈且殘酷,但正因爲有這些企業的存在,讓中國餐飲顯露出了溫情的一面。

參考資料

[1]老鄉雞招股書

[2]2021中國商業地產租金指數研究報告

[3]收割3.6億後,明星餐飲店集體退潮

[4]數讀丨連鎖化加速改變中國餐飲

編輯:胡曉琪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胡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