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造謠“不退彩禮遭潑硫酸”,維權爲啥這麼難?

澎湃特約評論員 土土絨

“浙江一女孩因爲退婚,沒退彩禮和三金,男生一氣之下把下班回來女孩堵在路上潑硫酸……”廣西梧州女孩瑩子一年前在網上分享了一張和同學的合影,一年後卻被“有心人”盜用並造謠。謠言迅速傳播併發酵,等她發現時,網上已經充斥着大量針對她的侮辱性評論。

“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這樣的謠言令人憤怒又無力。造謠者之所以盜用瑩子的照片,是因爲瑩子年幼時家裡曾遭遇火災,她被燒傷毀容。這樣的悲慘經歷卻反過來成爲中傷她的武器,被改頭換面編造出一個“潑硫酸”的故事,並嫁接到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兩性關係、結婚彩禮等熱點話題上,“成功”吸引了一大波流量。造謠者“手段嫺熟”,傳謠者是非不分,一起貪婪地享受着流量的盛宴。只有無辜的當事人瑩子,莫名遭遇無妄之災,又一次被拉進痛苦和抑鬱的深淵。

被燒傷毀容的瑩子花了二十年時間才慢慢走出自卑、抑鬱,當她鼓起勇氣在網絡分享生活時,卻遭遇到鋪天蓋地的謠言和網絡暴力,難以想象這對她來說是多麼沉重的打擊。

堅強的瑩子果斷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然而維權之路卻異常坎坷。根據她的自述,在新聞媒體澄清事實後,仍然有人繼續造謠,她和網友舉報造謠帖,但平臺卻一直提示“無法確認違規”。因爲不熟悉相關法律,她第一次申請立案時因管轄地問題而被駁回,花錢固定證據又發現這些文書全都不合格……

事實上,這樣曲折的維權經歷,並不是瑩子一個人的“專屬”,很多被網絡謠言傷害的人都曾遭遇過。根據我國《民法典》,侵犯公民個人名譽權的,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責任。但在現實生活中,製造和傳播網絡謠言的主體既分散又隱蔽,這就給公民個人維權帶來巨大的障礙。在維權過程中要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和經濟成本,不熟悉法律的普通人大概率還要走一些“彎路”,往往身心俱疲,才能取得一點成果。而造謠傳謠的成本卻極其低,“收益”卻很高,隨便在網上找幾張女孩照片,編一個“收彩禮”“劈腿”的故事,就能斬獲流量。

之前,廣州女生小婷在網上分享了自己和大學室友共6人在外旅行的合影,卻被一名擁有30萬粉絲的博主盜圖,並造謠“彩禮都是十萬,你會選哪個做女友?”小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請律師、打官司,法院最終判決造謠者賠償1.2萬元,這樣的賠償標準對於維權者來說幾乎是得不償失的。

造謠獲益,維權“虧本”。這就是目前很尷尬的網絡造謠PK維權的現實。

瑩子戲稱自己是“拿低保在維權”,幸好有很多熱心網友一直在安慰她、幫助她,特別是多名曾經被造謠的當事人,跟她分享了自己維權經歷,讓她覺得又被“拉了一把”。瑩子的維權經歷令人心痛:相對於製造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的輕而易舉,當前的治理手段仍顯落後,對於受害者的救濟渠道仍不夠通暢。

對於互聯網侵權行爲,還需要一個更爲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比如,互聯網平臺要切實承擔責任,積極建立起識別和管控網絡謠言、網絡水軍、網絡暴力的有效機制,第一時間切斷侵權鏈條,避免被流量所裹挾而故意縱容。執法部門應探索簡化互聯網侵權安全的維權流程,明確責任認定機制,積極爲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依法從嚴打擊網絡謠言等亂象。讓受害者不再 “步履維艱”,讓施害者難以“全身而退”,網絡世界才能日漸天朗氣清,謠言、網暴等亂象才能得到根除。

本期編輯 鄒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