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文化·尋隴】民勤“小皇城”瑞安堡丨西北河西走廊民居建築的代表作

瑞安堡俗稱“王團堡子”,位於甘肅省民勤縣城西南郊3.5公里處的三雷鎮三陶村,2006年榮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瑞安堡整體建築以南北中軸對稱佈置,羣體組合以封閉獨立的院落爲單元,主要房間坐北朝南,功能集居住、防禦爲一體,用材以生土爲主,是西北河西走廊民居建築的代表作。

(一)

烈陽下,一座土黃色的煌煌城堡出現在眼前。看着它高聳的外牆,蜂窩狀的垛口,記者心中產生了疑問,瑞安堡怎麼看都像是軍事要塞,怎麼會是西北保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民居建築呢?

瑞安堡建成於1938年,是民勤縣當地富紳王慶雲的私人莊堡。

它的建築佈局比較別緻,大門居中,中軸線對稱,三進院由位於中軸線上的三道大門迭次而入,呈前中後院式。第一道大門置於莊堡前外牆的中軸線上,呈拱券形,高約10.8米,寬9.2米,條石鑲基,大城磚砌築,門扇木製,外包鐵面,密施鐵鉚釘。大門內外楣背各有磚雕橫額一幅,外鐫“瑞安堡”,內刻“瑞安堡落成贈言”。

瑞安堡的落成贈言是當地士紳、舉人盧殿元題寫,贈言:“杜工部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老胞興爲懷,深情若揭,今瑞庭築宅,同人睹規模,思擬嘉名,謂瑞庭身任保安職責,一家瑞且爲一邑瑞也,併爲一國瑞也,故名義所關,取‘瑞安’二字以贈之”云云。大意便是堡主王慶雲字“瑞庭”又身兼保安團長職責,故取“瑞安”得名。

瑞安堡堡身坐北向南,長92.25米,寬54.6米,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堡內有大小建築140餘間,其整體佈局中蘊含的“一品當朝”“鳳凰單展翅”的講究非常奇特。

瑞安堡的橫式前院爲“一”字,中院及左右後院爲“品”字,堡門、南北文武角樓、前後內院正好是“當”字,“朝”字建築較隱匿,只有“日,月”小院一目瞭然。南北牆一高一矮,稱作“鳳凰單展翅”,寓意展美姿而不飛走。

進入堡門是前院,沿堡門中軸線有一條長的甬道將前院和中院分爲東西兩部分。前院面闊約50米,進深約26米,緊靠堡牆於門道兩側建平頂式土木結構房屋30餘間,西面爲草料房、磨坊、馬廄,飼養下人住房和一條通往堡牆的斜坡馬道,東面爲護院衛兵、車伕和長工住房。沿甬道經過前院通往中院需要穿過第二道大門,第二道大門的彩繪、木雕極爲精細。中院較淺,面闊約50米,進深約13米,由二門東西廂房和左右倒座圍成一回廊式小四合院。

後院是王慶雲家庭的主要活動場所。中院、後院以中軸線上的第三道大門相隔,將外人擋在門禁之外。

第三道門略小,門額鐫有“琅嬛福地”四字,起兩脊,前爲歇山頂,後爲盝頂,盝頂上做一天井,兩側有耳門通入後院,後院由建築在中軸線上的五間捲棚式房屋分爲東西兩院,中間由過廳將東西兩院貫通。東院正堂爲家祠,東廂房爲主人的五間臥室。西院建築與東院建築平面結構一樣,但房屋的進深與開間略小,西院三間正堂爲佛堂,五間西廂房爲書房和私塾用房,倒座爲晚輩住房,建築形式與東院如出一轍,迴廊環繞、古樸典雅。西邊月字形小院橫跨中後兩院,前面佈置有僕人廚房,中間佈置有主人炊事廚房,後邊佈置平房五間,爲丫鬟住房。

家祠與佛堂之間爲一單間迴廊四方形樓閣,名叫雙喜樓,它還有個俗名叫繡樓,大概是當時王家小姐的居處。

繡樓內有一架木梯,我們低頭貓腰往上攀爬到第三層,由此向北直接通往堡牆之上的逍遙宮。逍遙宮位於莊堡中軸線末端的堡牆上,三面繞廊單檐歇山頂式半亭,與前堡門樓遙相呼應。從逍遙宮看下去,瑞安堡的全貌盡收眼底。

(二)

堡牆之上除門樓、逍遙宮外,還建有文樓、武樓、望月亭、瞭望樓、巡房、跑馬道、女牆等等。

建於堡牆東南角的文樓和東北角的武樓左右呼應。

堡牆全長300米,高12米,頂寬2.5米,底寬7米,牆上設跑馬道,牆外緣設高2.2米,厚0.5米的女牆,巡房和女牆上遍佈射擊孔,是主要的防禦設施,射擊孔設計巧妙,兩孔爲一組,裡大外小,中間隔開,外面的敵人很難擊中內部的人。

而西北角、東北角建瞭望樓下的巡房,樓上的哨臺軍事防禦的功能更實際一點,尤其是在哨臺的外挑部分設有砸孔,遇到土匪來犯,估計會從砸孔擲下磚石阻擊。

參觀了瑞安堡院內的建築羣精美的細節,再攀爬到城牆上了解各種複雜的軍事防禦設施,真是驚歎不已。

王慶雲聘請的建築師不同一般,據說此人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建築系,他的設計理念和眼光自然非普通匠人可比。

土夯式外牆、拱券形大門、牆垣式門樓、土木結構的房屋,光屋頂形式他就變出了諸多手法,比如歇山、硬山、捲棚、平頂、盞頂、攢尖,讓你看得喘不過氣來……

民勤一年的降水量大約在200毫米,而蒸發量卻在2000毫米之上,瑞安堡的堡牆因地制宜採用了夯土牆的方法,堡牆底寬頂窄、下放上收,是河西走廊民居建築的最常見形式。

這種構築方法是用木板作模具,於其中置土,再以石杵分層夯實。只不過瑞安堡的堡牆做法他稍作變通,在夯牆的過程中每隔一定的高度沿牆鋪墊一層紅柳枝條,同時在四個牆角處和牆體內每隔一定的水平距離豎向放置若干木樁夯入牆內。

這種做法現在細究起來是很有科學道理的,紅柳是當地產的一種沙生植物,韌性很強,將其置入牆內,可以用作牆筋,起拉接作用,增加牆體韌性,減少牆體裂縫;在牆體內夯入木樁,與現在磚混結構使用構造柱是一個道理,可以加固牆身,增加牆體的整體性和穩定性,同時還有利於抗震。

瑞安堡高大封閉的牆體在帶來安全感的同時,也帶來了通風、採光以及心理壓迫等一系列矛盾。於是,聰明的建築師便設計了在這高牆之內開出了徽派建築特有的“天井”,作爲採光、通風的換氣口,也暗含着聚水爲財的風水講究。

(三)

瑞安堡對河西民俗文化的陳列展示也吸引着每一個參訪者的眼球。觀看瑞安堡各個房屋間的牆上壁掛,屋中擺設,恍若時光倒流回七十年前,所有的一切按過去主人的生活場景予以復原,其藏品多爲民間徵集,但讓遊者亦能感受到舊時河西的風土人情。

在瑞安堡的客廳置長條桌、大方桌配太師椅,壁櫃肅立,牆面懸掛各種書畫;而廂房撲入眼底的是河西人家常見的磚砌大通炕,炕鋪羊毛氈、繡花毯,炕桌偎依炕心。炕偏頭蹲兩頭翹的炕牀子,碼放鮮豔的綢緞被褥。牆上懸掛玻璃鏡框,圖案多爲花鳥人物。窗櫺設計有奇思,櫺孔交織,圖案巧出,很有南方大戶人家常見的窗孔風格。在伙房、庫房、擺放展櫃,皆米壇、面櫃、油罐、小鬥、升子、撒子、老式桿秤、銅鍋、石鹽窩、木蒜窩、風箱等生活用具。農具房、馬廄置擺耬、老式犁及犁地穿的皮鞋、毛靴、照明用的馬燈、油燈、趕馬車的響鞭等。

這些老物件早已從我們生活中消失了,在瑞安堡看到這麼多的實物,瞭解到舊時生活百態的縮影讓人大呼過癮。

(四)

王慶雲的先祖從何處遷居民勤,至今沒有確切的表述,但可以肯定,王家是移民,經過數代人的苦心經營,清末發跡起來,在民勤縣城西南買下了一些土地,還在武威開了商號,在民勤開了分店,主營綢緞、食鹽和茶葉等生意。

1936年民勤成立保安團,王慶雲被任命爲團長,成了民勤的頭面人物。

豪宅既是權力的象徵,也是財富的顯示。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促動着王慶雲,當年便動用全部財力修建瑞安堡。

施工時,每天有800工人幹活,包括木匠、泥水匠、鐵匠。數以千計的民夫工匠熙熙攘攘,運送物料的大車絡繹不絕,在這個偏僻的沙漠小鎮上,其工程規模和熱鬧程度不亞於給帝王修建王宮,因而民勤人給瑞安堡另起了一個名字——“小皇城”。

1938年,這個浩大的工程終於完工了,據說建設總計耗資10萬大洋。據資料介紹,清末與民國初期,五個銀圓(亦作銀元,也就是現大洋)可以買一頭大水牛,一個銀圓可以買一擔米;民國後期一個銀圓是一擔谷。而20世紀30年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大洋)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洋鈿)可以請兩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園,一塊銀圓可以買20張門票;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塊銀圓可以買10張入場券。可以想見王慶雲修建瑞安堡費了多少財力。

1951年春,瑞安堡被收歸公有,1983年,當地文化部門接管了瑞安堡。2006年,瑞安堡被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終成爲人們欣賞西北河西走廊民居建築的必到之地。

文丨奔流新聞記者 劉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