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上海精神」與再全球化(葉家興)
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不管成效如何,這些昔日衝突的對手以對話取代炮火,畢竟是一個國際新秩序的良好開端。多方領袖在此對談,也彰顯上合組織所標榜的「上海精神」。(圖/新華社)
歐洲的俄烏衝突戰爭烽火仍在,和平停火的日子似乎遙遙無期。但9月15至16日在中亞的烏茲別克舊都、第二大城撒馬爾罕,印度與巴基斯坦、伊朗與沙烏地的領袖卻利用「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上合組織)峰會的機會,同廳議事、共謀發展,不管成效如何,這些昔日衝突的對手以對話取代炮火,畢竟是一個國際新秩序的良好開端。多方領袖在此對談,也彰顯上合組織所標榜的「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
上海確實是個充滿異國風情的城市,早期租界有一條約十里長的大街,因洋人聚集、洋行洋貨充斥,而被稱爲十里洋場。除租界留下的各國特色遺址外,外灘(The Bund)沿岸坐擁二十多幢風格各異的歷史建築,被譽爲「萬國建築博覽羣」。早在二戰時期,居住在上海的外國僑民就來自58國之多。而時至今日,全球著名的迪士尼主題樂園、特斯拉電動車生產基地也在這裡紮根。
有趣的是,首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從2001年最初成立時的6個成員國,發展至今成爲8個成員國、4個觀察員國、9個對話夥伴的21個成員國的區域組織,總面積3600萬平方公里,約爲亞歐大陸總面積的3/5,人口34億,約爲世界總人口的43%。但其中卻不見昔日上海租界的英美法日等國。一個沒有西方勢力參與的跨國組織,是否能在和平穩定中,逐漸孕育出新的國際秩序與再全球化?
冷戰結束後的過去30年,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創造了全球大量的經濟紅利,與新興經濟體的中產階級崛起。然而近幾年墜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的美國,卻發動與中國的關稅戰、科技戰、貿易戰,即使全球因新冠病毒疫情肆虐而導致經濟受挫,但美國國家戰略並不因總統換黨執政而產生變化,反而透過國會立法方式圍堵中國,讓全球供應鏈區域化與去全球化的態勢愈加明顯。
一邊在擴容合作,一邊卻在立法打壓。兩相對比,不禁令人想起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遺願:「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衆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上合組織似乎就像是一羣被西方世界打壓的國家,召喚一個以平等對待各民族及國家的國際倡議。上月中的領袖峰會,就有約15位國家元首和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與會,包括聯合國、獨聯體、集安條約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亞信會議、經合組織和阿拉伯聯盟等。
9月底,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原烏克蘭4州公投加入俄國後發表談話,大肆討伐西方陣營的殖民主義霸權。他提到:「西方早在中世紀就已開啓殖民政策,隨後又開啓了全球奴隸貿易,對美洲印第安人部落的種族滅絕,對印度、非洲的掠奪,對中國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迫使中國爲其鴉片貿易開放港口。他們所作所爲就是讓中國整個國家沉迷於毒品,爲了掠奪土地和資源而有目的地屠殺整個民族,像獵獸一樣殺人。這違背了人類的本性、真理、自由和正義。」這番話說的振振有詞,然而翻閱歷史,俄國似乎也曾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劫掠的西方強權之一。況且二十年前,普丁執政下的俄羅斯也曾有意加入北約陣營。如今的轉變可以看出,現實主義當道的國際政治裡,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普丁討伐西方的發言,不過是再次印證這個殘酷事實。
普丁此刻「脫歐入亞」彷彿是北約不斷東擴後不得不然的選擇。但從美國的戰略眼光來看,這卻使美國外交官及政治學者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於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The Grand Chessboard)中預言的中國、俄羅斯、伊朗結盟出現,形成美國在歐亞大陸棋盤上實力相抗衡的對手。要維持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地位,美國可能陷入長期在歐亞雙線作戰的窘境。
過去20年,美國發動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消耗了不少寶貴資源。國內的基礎建設老化,包括地鐵、機場、橋樑、高速公路都有待改善。國內發展停滯,民衆生活卻因40年不見的高通膨而苦不堪言,政客將矛頭指向中國,但似乎對改善人民的處境毫無助益。另一方面,也因爲反恐戰爭的資源配置使然,落得在海、空軍領域不進則退,有被中國後來居上的態勢。如今,美國在地緣政治、經濟聯盟、甚至軍事實力上都難以與中國較量的地步。形勢比人強的情況下,美國還能再陷溺於「修昔底德陷阱」多久?
幾年下來觀察,去全球化的戰略,恐怕難以使美國再次偉大。苦民所苦,真心爲百姓着想的政治人物,應該放棄損人不利己的去全球化。就算不念蒼生,也得顧及自己的歷史定位。畢竟,全球化的產業鏈中斷,不但企業利潤下滑,股市難以好轉,勞動市場受壓,通貨膨脹也因供應不穩而更加無解。失業與通膨的雙重夾殺,必定讓人民的痛苦指數飆升。
西方人民曾經有將皇帝送上斷頭臺、終結君主制度的歷史。而革命後的民主是爲了更好的民生,而不是爲了維持虛幻的國家霸權。在經濟大衰退的威脅迫在眼前之際,國際合作的再全球化,也就是上海精神的核心價值: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或許纔是西方政治領袖可以力挽狂瀾的勇者之舉。
(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